本系列是本人几年前在线上分享过的韦贺特博士的代表作《基督教教育与生命塑造》的讲座笔记。
第一章 基督教教育的目标
福音派的基督教教育事工正处于危机中,因为这个学科及其实践缺乏清晰的目标。
- 短期的,长期的;
- 目前国内教会对此问题的看法?
目标比方法更重要,因为正确的目标赋予方法以意义。华人教会的普遍特点:
- 轻学术,重实践;
- 轻目标,重技巧;
- 轻门训,重事工。
黄硕然:“当人感到忠心的事奉,只能得到些微果效,或是全付诸东流的时候,灰心、疑虑、退缩的情况自然会出现,但这正是他重新去评估教育事工的意义和目标的时候。”(6)
教会拥有清晰教育目标和异象的好处:
- 设定边界。防止有限的教育资源流失于次要事务;
- 使教育者/同工团队更易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 改变生命
- 医治心灵
- 助人发现生命意义
- 避免在不必要事务上的耗尽;
- 激发同工的使命感和主动性;
- 持守福音中心的教育,达成良好果效。
当代教会对教育目标认识的浅薄:“反正我们教的都是圣经。”由此带来的几个误区:
- 持此种观点的人没有意识到,“教圣经”对不同的人,有非常不同的含义;
- 约等于输送教师熟悉的基督教次文化(深受基要主义传统影响的群体:不准喝酒,不准吃某些食物,不准看剧看电影,不准参加某些社交活动,律法主义、基要主义和小圈子文化…);
- 约等于输送教师持守的某些世俗人文主义思想(多受自由派神学影响的群体:圣经错漏百出,不能真地相信圣经,人的某些思想和哲学比圣经真理更高明深奥,成为基督徒简单等于过某种生活方式,认同某些特定的价值观…);
- 仅仅将圣经和神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改变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层面。默认学生掌握了神学知识就等于生命的成熟,但是身边有很多反例。
教育事工的试探-事工导向:看重组织具体的活动和节目,过于寻求清晰的事工目标。但是,节目和活动本身并无甚重要之价值(并不是说其本身没有价值),节目背后体现的事工目的和意义才是核心。(提问:你参加过外表很丰富精彩,但结束后却难以明白其意义的教育活动/事工项目吗?你觉得这样的活动对基督徒的信仰和灵命有怎样的亏损?)
具体而言,以上问题会导致:
- 暴露出教会的活动或节目缺乏清晰的目标;
- 扼杀教育者士气和活力,众人疲于奔命,长久以往难免耗尽,难以为继;
- 靠事工项目推动的社群,事工至上/“果效”优先的病态价值观,长远而言对共同体的破坏性影响,同工使用的“竭泽而渔”;
- 本土基要主义教会看重的“事工导向”传统,在其最坏的程度上,是一种对成功的偶像崇拜。
基督教教育里最重要的资源不是教学材料,而是教育者(educator,注意这个术语和通常所谓teacher的不同),就是那些被共同体认可并委派,“去负责教导和栽培他人的人”(Wilhoit,13)。优秀的教师是一个共同体得以存续和繁荣的核心。
因此,基督教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 以人的需要和成长为中心(区分于不合圣经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个人/群体;合乎圣经的人观构成教育目标的根基;保罗-弗莱雷:“教育就是解放人的过程”,“教育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工具。”只有合乎圣经的人观才能为这样的教育目标提供坚实的神学-哲学基础);
- 发掘学生生命的意义(因为意义赋予人最深层的驱动力和逆境中的耐心和韧性);
- 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塑造一个社群的价值观,后者指导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与选择;
- 教师的价值观(就算没有清楚和刻意地教导)是“隐藏的课程”,会潜移默化给学生。因此,塑造教师的价值观,就间接地、也更深远地塑造了学生和群体的价值观;
- 迪斯尼公司的例子:“使人快乐。”他们如何具体贯彻此企业哲学?
- 反思:我们想要培育出一种怎样的教育?
确保合乎圣经和自身处境的教育异象/目标落实于同工的步骤:
- 评估和善用现有教师资源,优先提高教师素质,确立教师培育是教育事工的首要目标;
- 着重培育教师的基督徒品格和属灵生命;
- 榜样的力量。鼓励教师基于福音的安全感,更敞开自己,分享软弱和恩典,让学生对恩典的能力有具体可感的体验,学生确认教学内容的最有力方式,是见证教师的教导真实作用在教师自己的生命中;
- 以达成教学目标和果效为标准,选择教材资源,愿为此付代价。
教育是一个教师塑造学生逐渐具备基督徒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由已经具备以上成熟观念和生命的基督徒教师(包括牧者、父母、会友等),塑造学生(儿童、新信徒、生命遭遇困境的老信徒、愿意受教的非信徒…)的一个终身的过程。教育不能被约化为某个课程或活动,因为教育是一个信徒终生成长和经历神奇妙救赎和更新工作的完整过程。教育是一个基督徒教师塑造学生整全基督徒世界观并助其实践出来的过程。
韦贺特:“基督教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为要推动人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协助人去明察神在他生命中的目的,并为他提供一些有关的答案。因为说到底,人生意义是由人自己去发掘,不是别人能赋予的。”(15)
讨论:对此教育的定义,和中国文化里,学生惯于等教师给“标准答案”的对比。
教师要如何具体落实以上的教育观念?
- 具体了解学生,与其建立生命的联系(教师作为非圣职的“牧者”);
- 准确把握本群体的教育目标(培育成熟的基督徒);
- 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事半功倍;团队切磋;集体备课;练课;定期讨论、反馈);
- 以上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寻求神赋予其自身的生命意义。
以帮助学生发现其生命意义为焦点的教育的特质:
- 圣经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需熟悉基础神学和圣经知识);
- 教师作为建立和督导学生的属灵导师(teacher as spiritual mentor),给予学生明智且合乎圣经的建议,引导其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教学的界限;教师不应随意代替学生做重要的决定和选择;着重于引导、分辨、警诫、鼓励和指迷);
- 着重教导和示范忠于基督的生活方式,胜于简单灌输神学知识(教师需真实敞开);
- 营造充满安全感和爱心的教学氛围,不简单灌输标准答案,有智慧和爱心地运用教师权柄,避免让学生过于惧怕和疏远自己,阻碍教学目标的达成(生命影响生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