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学与基督教教育 第1小节
本章大纲:
- 教育的核心是带领学生认识神;
- 圣经在教育中的目的;
- 圣灵在教育中的角色;
- 人的本性在教育中的意义;
- 何为及如何培育成熟的基督徒。
前言:
基督教教育不只是神学的婢女或佣人,也不只是教导平信徒掌握神学知识,而是教导信徒如何按照真理去生活。
弗兰姆:“神学就是将神全部的话语整全地应用在我们生活的一切层面。”
神学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 神学是教育的内容,教育中的所有学科都与神学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 神学与所教学课的前设有直接关系:如,从基督徒的视角来学文学,和从非基督教的立场来学,其影响和结果是很不同的(非信徒读《红楼梦》可能最后只是感觉大家族的衰落,带来感伤和宿命感;但是基督徒读了,会觉得这个家族最需要的是福音,所以就成为一个罪人需要救赎的故事);
资讯信念(data beliefs)与决定性信念(control beliefs):
- 资讯信念:与特定学问有关的学术资料;
- 决定性信念:构成学生世界观的最重要部分
- 如此区分的意义:为理解后面韦贺特所谓何为真正的“认识神”打下基础
韦贺特:“神学上的决定性信念(如有关人性、神的属性等),使人对基督教教育产生不同的概念,这比其他学科的发现和方法影响更大。即是说,人的神学思想是其基督教理论重要的决定性信念。”(35)
Part 1:教育的核心是带领学生认识神
教育要在信徒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 帮助学生认识神;
- 因为这是全本圣经最核心的主题之一;
- 人要认识神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属灵的重生(“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进神的国”,约3:3, 5)
认识是一种关系:
- 沟通=内容+关系
- 韦贺特:“真正的认识神,是有如对一位好朋友那么亲密的认识,这是对‘认识神’这个短语最贴切的形容。”(36)
- 巴刻:圣经说,神向我们说话的原因,是祂想要与我们做朋友。(36)
- 韦贺特:“未能借着基督的救赎与神复合,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神。相反地,正如从未有真正沟通的情侣或朋友,他们的关系注定失败。我们与神的关系也不能单建基于复合的感觉,换言之,不断发展的友谊需要客观地去了解对方。”(37)
“头脑知识”(head knowledge)与“心灵知识”(heart knowledge)的悖论:
- 仅有关于神的知识(knowing about God)≠ 认识神(knowing God)
- 因此,一个人仅拥有关于神的知识(特别是神学上专业的知识),并不等于他与神有真实的关系
- 韦贺特:“鬼魔知道一些关于神的事情,却不认识神。由此可见拥有某些对神的信念或资料,不一定等于认识神(雅2:18-19;赛1:3)。”
- 形式上的关系≠生命中的关系
-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悖论?因为神造人是一个整体,人如果不是用神所赐全部的机能来爱神,便会出现认知和行为失调的问题(参太22:36-38,耶稣对首要诫命的教导,人要在知、情、意每一个范畴内爱神,如此才是圣经所谓的“爱神”)
37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38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You shall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
单凭感觉并不足以使我们真正认识神:
- 当代教育的“反认知”的倾向:感觉最重要;理性的认知并不重要;人对某个事物或学课是否拥有清晰的认识,并不重要;但是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就算他的知识没有清楚表述出来,他在实践中仍然会下意识地执行他所知道的内容
- 韦贺特:“摩西劝诫以色列人,要以神的本性为生活基础,不要单凭短暂的感觉或经验。扫罗王觉得稍微改动神的命令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神却叫撒母耳对他宣告审判的信息,‘听命’比‘凭感觉行事’更美好。”(38)
- 一个总是跟随自己暂时感觉而行事的人是不成熟的,圣经教导信徒的成熟会体现在他不会轻易被各样错谬的教导摇动根基(弗4:14)
- 韦贺特:“以经验为主的教师以为,人对某些事物知道得越少,感觉就越深入。他们错了,其实人对事物的美感、奥妙、欣赏、专注、惊讶之情,通常是从透彻的理解而来。头脑知识和心灵感受是不矛盾的。事实上,单是其中一样都不足以表达圣经中有关的宗教知识。”(40)
真正的认识神:透过事实、感觉及正常的关系
- 希伯来人的认识神:认出那位在世间有目的而行动的神,并顺从祂;经历,观察,以致影响我们的生命
- 当神只是我们客观的认知对象,我们还未真正的认识神;神必须最终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才算是真正地认识神;
- 事实与感觉必须与信徒的经历配合,人只有在真实地与神同行并敬拜神,向神祷告,才能真正认识神,这也是教育的核心
- 圣经是帮助我们能正确认识神的唯一资料来源,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掌握许多圣经知识,并不等于认识神。我们学习圣经的目的是要得救(提后3:15);并且得救是必须透过基督的救赎才能达成(约5:39)。因此,教师必须认识他自己和学生要与神建立真实关系的绝对必要性,才能真正以救赎性的眼光和立场去教学,否则教育的救赎性意义就被拿掉了。而且,教师若没有与神的真实关系,活动再多也徒劳无功,因为没有圣灵重生和使人生命更新的工作在其中。
Part 2:圣经作为主要教材的目的
19世纪起,圣经逐渐代替要理问答,成为教会主日学(成人与孩童)的主要教材,这是影响深远的改变:
- 圣经是所有真信徒共同的权威和信仰根基,在权威性上,教义和信条不能代替;
- 但同时,我们不要抛弃本宗派的教义规范,否则我们对圣经的诠释和应用容易流于主观和肤浅,因为信条乃是大公教会灵性和神学的结晶,是我们解释和应用圣经的可靠指引。
圣经作为课文/教材:圣经写成于特定的时空和文化之内,因此要正确诠释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背景要素;同时,教导圣经也只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时空之内,向特定的学生。因此,“优秀的教师能辨别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而因材施教。”(42)
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不断互动的关系。任何一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的互动效果内,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以圣经作为教材的两种看法:
- 产品。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良好地传递信息,相信信息本身(经文)就有改变学生的能力。有教师相信,圣经知识自然会帮助学生应用恩典。也有人认为学生在应用所学时需要圣灵的帮助。问题:你认为哪种看法对?
- 媒介。教导圣经的目标是期望真理和圣灵可以改变学生的生命,而不只是传递圣经知识。圣经在此是改变人生命的最重要媒介。称圣经为“媒介”并不是贬低其地位和价值,而是指出,“神期望我们的生命充满着对祂的爱,并去服务人群,而不是只去期望脑袋充满圣经的知识。”(42)很明显,知道神吩咐我们要服事他人的诫命,和实际上顺服这诫命而去服事人,是很不同的。信徒往往缺乏的是后者,而非前者。
- 两种看法的差别:前者视掌握知识为教学的目的和终点,后者将学习圣经视为促进神人关系的方法。掌握圣经的更大目标是为帮助信徒更清楚地认识神(考虑前述“认识神”的定义)。
圣经作为圣灵的工具
圣经是神帮助我们成圣的属灵工具(提后3:16-17)。教导圣经只是基督教教育的起点,而非终点。教义和知识很重要,却不能代替属灵的实质,及提供人与神活泼的关系,人非常需要与神亲密相交的经验,远不止于纯粹的知识,惟有神的灵可以满足人心最深的饥渴(约4)。
提后3:16-17
16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17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16 All Scripture is breathed out by God and profitable for teaching, for reproof, for correction, and for training in righteousness,
17 that the man of God may be complete, equipped for every good work.
Randolph Crump Miller:“教育的任务,不是教导神学,而是以神学为基础,带领学生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44)
圣经作为属灵工具的意义(44):
- 助人建立与神的友谊;
- 信徒的灵程指南;
- 建立坚固教会的蓝图;
- 为个人和群体提供属灵的更新与滋养;
- 改变信徒的思想、习惯、生活方式;
- 挑战对神的某些狭隘偏颇观念;
- 为教会崇拜提供语言规范;
- 说明神对个人和群体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圣经是属灵的工具,并不使人可以随意扭曲其本身的教导和权威,而是吩咐人必须要有谦卑受教的心态,才能被圣灵教导而成长(太5:3,最好的圣经学生,是那些自认为“灵里贫穷”的人).
圣经与生命
优秀的教师不单教人圣经说什么,还教导人如何运用圣经知识。教育的目标是神的恩典透过教师处境性的教导,针对学生个人的需要,促使真理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就带来惊人的果效。
教师必须个别地、真实地认识学生,与他们建立生活上的关系。优秀的教师从不简单教导圣经,更以自己的生命为榜样,感动学生,使其得以从圣灵获得更新。真理与生活,权威与处境,是不能分割的。在好的课堂氛围里,圣经和人生被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效教导的3要素:
- 圣经知识(规范);
- 个人应用(处境);
- 学习他人(存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