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学与基督教教育 第3小节:人的本性、成熟的基督徒
第一小节:人的本性
人性的崇高与隐晦
现代教育对人性的看法:
- 人性本善,因此只需引导和加强,而不需纠正(浪漫主义教育观)
- 人是机械,无法脱离社会环境和自身行为模式(行为学派)
- 现代观点与圣经人观的对照:忽略了人性同时是崇高和隐晦,人有罪也同时披戴神尊贵的形象,忽视了圣经人观的张力,难以解释和处理人生成长的复杂情况,教育者在圣经人观之外无法获得对复杂人性的完满解释和改造能力
神喜悦他所造的人,虽然他们仍是罪人,这提醒我们:
- 我们可以在教育中享受与神的关系和互动。
- 我们的罪不会大到神的恩典无法改变我们的程度,只要我们愿意被圣灵引导,敞开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对人的看法,不可以比圣经更悲观,也不能过于圣经的乐观。
- 圣经的人观是:人堕落成为罪人,但仍有不完全的神的形象。
- 因此,人同时可以靠着神的恩典讨神喜悦,也可以拒绝神的恩典过一个悖逆和迷失的生活。
- 圣经同时教导,罪人需要重生,才能进入属灵生命的实际,渐渐体会圣灵更新生命的大能;
- 同时,人也要为自己面对的恩典和警诫负责,向神交账。
- 如此平衡的人观,同时高举了神的主权和恩惠,与人的责任和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是平衡整全的基督教教育需要的人观。
韦贺特:“对于人性,合神心意的正确教导是,人要过讨神喜悦的生活。基督徒绝不应该因人的堕落而消除他们要显出的印记,即神的形象。这形象虽遭损伤,但却从未被完全消除。人借着神的恩典,能够过一个非常又创意、和谐、彼此服事的人生。”(55)
罪的影响和悔罪的需要
罪性在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影响和表现。人的生命状况和特质是多样的,我们不应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基督徒学生在悔改上都必须有相同的表现。有人是渐进式的,有人是突变和激进的,不一而足,要视乎圣灵在不同之人身上主权的工作(弗1:11)
因此,在孩童教育中,若对儿童过于严厉或教条主义,也许会挫伤他们本性中倾向于良善的一面(有人可能会认为,堕落的人本性中根本就没有任何良善;但是圣经提醒我们,因着神无差别赐给世人的普遍恩惠,和人内心仍在不完全运作的良心机制,人在某些情况下,仍会有发自内心的抑恶扬善的倾向;参罗1-2;威敏信条论善行)。
所以,教师应当考虑慎用某些更适合成人的教学法,并考虑孩童的认知和情感承受能力,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策略。这并非否认人生来就死在亚当和自己的罪恶之中(诗篇51;弗2),而是承认,因着神的普遍恩惠和他对罪的限制,以及赐给圣约中孩童不同于世人之孩童的恩惠,基督徒的儿女在信徒父母的正面教养之下,应该预期会比非信徒的孩童更易显出合乎圣经之美好品性的特质。
因此,若信徒可以从孩子幼时起有意识地培养起属灵的品质和习惯,那么大概率在其成长后,会比已经习惯于拒绝福音和悔改呼召的成人,更容易彰显出属灵的良善品质。其灵性的可塑性和潜力因此也更大。不可忽视习惯对人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塑造力。很大程度上,人是习惯的产物。人若决心改变自己的恶习,则极不可能产生生命的本质转变。Horace Bushnell:“要儿童成长为基督徒,就要使他自年幼便不知道还有其他宗教。”(引自其Christian Nurture, 57页)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好的环境,在其中学生可以更容易培养健康的习惯,教师的良好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生命中。
韦贺特:“我们并非无望地困在习惯当中,一般而言,改变习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只有当我们向神的恩典开放自己,才能够完全达成。……圣灵赐给信徒恩典,使其能逐渐褪去捆绑其生命的恶习,接纳圣洁和爱的新习惯。”(57)
圣经同时教导渐进式和突变式的悔改,因此,我们似乎不能厚此薄彼,认为哪种悔改模式更加“属灵”和“彻底”。有些人需要非常激进和超然的悔改经历,才能取得生命的突破,成为基督徒,这也许是因为他以往生命中罪恶和恶习的积累太深重,圣灵需要动大手术才能使其心灵彻底转向;而有些人是在一个长期的慕道过程之中被圣灵逐步改变,而坚定自己的信仰。所以,我们似乎不应过于坚持一个人必须拥有某种极其特殊的信主经历,才能确认其信仰的真实性。
这于孩童而言更有意义。也许我们难以具体辨别出孩子是在哪一天哪一刻重生的,但是,按照圣经,更稳妥的确认其救恩的方法,是仔细分辨其生命中是否逐渐结出圣灵超自然的果子,如果是,那么可以确信,他是已经重生得救了,因为没有重生的人,无法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
圣经确实教导信徒会有不同成熟度的灵命状况,信徒的年龄及其属灵成熟度可能较为同步,也可能不同步。(考虑保罗和希伯来书作者称成年信徒为“基督里的婴孩”、“只能吃奶的人”;但是保罗说提摩太却是“从小明白圣经”)。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对此有敏感,尽量因材施教,对应信徒的具体状况给予对方合适的属灵指导和塑造。
相关经文:
1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作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2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林前3:1-2)
12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上帝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13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14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2-14)
韦贺特:“一个罪人的‘新生’意味着彻底的改变,一个完全的质变,但它不一定是自然的改变。受孕、怀孕和生产是一段费时的过程,包括无数的小意外。故此,教养儿童不是一场属灵进化的过程,乃是引导他们经历那属灵的生产。当他们回顾往事,虽然未必能清楚指出属灵生产的日子,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已经从灵里出生了。”(57-58)
基督教教育失败的原因
韦贺特:“许多人以为,良好的课程能够塑造出完美的基督徒,但基督教教育者要小心,不要过分信赖宗教教育改造人的能力。历史清楚显示出,教育本身不能更新一个国家或教会的灵命。因为教育需要学生个人的合作,并牵连到个人的选择,故此,教育本身从来无法圆满达成目标。当人决定不信神或不接受基督教信仰时,基督教教育便无法落实在他身上。”(58)
导致教育可以达到预期果效的因素很多,教育哲学、课程品质、教师素质、教学环境等都会有重要影响。但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学生是否愿意敞开自己,被敬虔的教师塑造。学生的合作是教育能否达成目标的关键。“人的罪可以轻而易举推翻精心设计的课程。”(58)
若教育者不充分考虑人的罪性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与个别学生的可塑性,则教学活动难以避免重大挫折和灾难性的后果。堕落的人性是一口测不透的深井,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人是和足够的身心准备。并且不断确认,惟有圣灵超自然的工作,才能赐给罪人新生命。
韦贺特:“人性中的黑暗面使教育课程无法百分之百有效。若教育将学习和改变的责任全放在学生身上,而不在于教师,那么教育的成果就只能预测而不能保证。尽管教师祷告和计划,学生仍可偏行己路。”(58-59页)
也许最后我们要谦卑承认,基督教教育无法直接改变社会文化和国家制度,而是改变了参与其中的人,教师,学生,父母等。当我们不把太多的意识形态重担加在教育之上,教育反而能够轻装前行,较好地实现其单纯的目标,就是使人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因此我们最好抛弃那种要使用基督教教育作为一种宗教的亚文化力量,来改造甚至颠覆世俗文化制度的想法。这样的想法非常幼稚和愚昧,因为其忽略了作为接受基督教教育的人(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基督教教育),以及从事教导的人,他们都是还在成圣道路上的罪人。
因此,基督教教育,对他们来说,首先是一种蒙恩之道,然后在较为边缘和次要的意义上,才能勉强成为“改造社会”的工具。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信仰的工具,这种观念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要让人成为了教育的工具。若是如此,我们的教育实践实际上就和缺乏对人的终极价值有清楚认识的世俗教育没有两样。参与基督教教育的人要切记,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同时是义人,和罪人。这个对于复杂人性的人是和把握,必须真实地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要对付罪性,而不只是对付罪行
教育最大的动力,来自师生的内心。内心没有更新,没有真正长久有力的教育动力。被事工、课程、奖惩、果效、名誉推动,却是竭泽而渔。(申6:5;太22)“我们的内心是一个矛盾的大锅,充满了自毁、自大、防卫、情欲、操控他人的欲望,我们所痛恨的罪行由此生出。”(59)
教育是一个长期活动。参与的人,要对其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曲折性、人的易变性,要有充分的人是和心理预备。教师在很多时候,在教学中着重需要处理的,其实不只是课程内容,而是自己和学生的罪性。这是因为参与教育的主体是人,使其产生改变生命的果效的,是人被圣灵更新和塑造的新生命,而主要不是教材和教学环境。教师不只是要面对和处理学生的罪性,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灵性,面对自己内心隐藏的许多黑暗。“我们往往在和不可爱的人交往时,才会窥见罪性如何引诱我们走向自我中心及伤害人的行为中。”(60页)
如何对付师生的罪性?根据圣经:
- 恨恶罪,而不只是消极忽略罪;
- 培养敬虔和圣洁的习惯;
- 不断寻求被圣灵的圣洁性情充满(弗5;加5)
第二小节:成熟的基督徒
韦贺特:“基督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育学生成为成熟的基督徒。”(60页)具体而言,透过教育,教师要盼望学生:1,更深入参与教会生活和事奉;2,在其生命中更全面地荣耀神。因此,健康整全的教会生活,是信徒走向成熟的重要记号和参考标准。成熟信徒的4个记号:灵命自主;灵命整全;灵命稳定;善用knowledge.
灵命自主
这样的信徒有如下特质:
- 生活自律,而不混乱无章;
- 拥有足够的自我纠正能力,可以在偏离基督徒敬虔生活时,及时回到正轨;
- 回顾第2章,每一位信徒都是神的“信徒-祭司“,都有荣耀的祭司职分和工作,都神圣的职责服事神和他人;
- 这样的责任使人拥有崇高的责任感;
- 灵命自主的信徒可以在生活中喜乐地担负起自己的属灵责任
正确理解“灵命自主”:
- 不是说基督徒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这是神的权柄;
- 自主不等于放纵,而是明确圣经教导的,神要每一个信徒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 神不会把担负不起的责任和工作,放在一个无法胜任的信徒身上;
- 因此,圣经所谓的自主,是指信徒要为自己的属灵成长担负起完全的责任,并相信神已经赐给自己够用的恩典,可以逐渐达到灵命的成熟;
- 因此,教师和父母绝不可越位,随意代替孩子或学生完成自己的本分,因为这样会间接剥夺他们作为信徒-祭司的尊严,也会渐渐促使其懒惰退后,丧失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灵命整全
韦贺特:“灵命整全就是将‘你自己的所有,完全献给你所认知的神’。灵命整全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knowledge and training,而是奉献:百分之百地献上自己给神。真正的基督徒行为是根源于全心全意奉献自己给神。凡有此心志的,就能活出圣洁的生活,以至于能常常保持灵命的整全。完全,或整全,意味着我们愿意尽己所能去love others selflessly。对于愿意开放自己,让神的恩典在其生命中做工的人而言,基督徒的成熟虽不是必须,但可能达成。”(61)
灵命的整全可以在任何背景和属灵阶段的信徒身上达成。和外在因素并无直接关联。愿意全然向神奉献自己的心,是根源。这样的信徒愿意尝试去过一种全然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哪怕在他人看来这是极其困难和不切实际的。
每个信徒的生命成熟度不同,但是都有足够的成长提升空间,因此我们不该为自己和他人的改变潜力绝望。恩典总是带给我们不可预期的盼望。
追求成熟整全的灵命并不是“超级基督徒”的特权,而是对所有信徒都是,只要人愿意寻求改变,圣灵在其生命中就有工作的空间。当然这工作的过程可能是漫长和曲折的。
灵命逐渐成熟的信徒越来越能体会天父对世人无私的爱和怜悯,这样的经历反过来又不断促使他的生命长进。
灵命稳定
不同于心理上的稳定,和情绪上的稳定。我们不该只从一个信徒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对方的属灵成熟度。稳定的灵性来自对神正确和活泼的认知和经历,使人在心灵深处产生稳定性和成熟的属灵心智。
相关经文:
2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3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4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5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6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7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8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12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16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章)
13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14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以弗所书4)
韦贺特:“灵命稳定随信徒对人生的试炼和对怀疑的正确回应而增加,而不断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是成圣道路上不断增强的一种特质。也许,惟有那些经历过苦难,能够充分理解、同情别人受苦的人,才能真正达到灵命稳定。”(62页)
善用knowledge
成熟的信徒可以:
- 明白信仰的重要问题,为人答疑解惑;
- 善用圣经来处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需要;
- 他们不炫耀自己的属灵knowledge,而是用来荣耀神和造就他人;
- 明白knowledge的长处,可以带领人走出信仰的迷雾,领悟到真理的能力和美善;
- 明白knwoledge的有限,纯粹头脑的知识,不能让人生命获得深层次改变。明白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多说,什么时候少说。“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