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发现 part 1
韦贺特:“若我们接受一切真理都是神的真理,那么,我们就不难在拥护毫无错谬的圣经真理的同时,审慎地接受社会科学的功劳。后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的教学过程提供绕有价值的观念。”(116页)
优秀的社科研究可以为基督徒教师提供更为客观的数据和视角,反省和更新我们的教学。
- 意义与学习
在教学中,有意义的材料在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上是最有效的。
但是,“意义”具有主观色彩,学习及学习材料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由教师决定,而更多是被学生来决定的。“从教学角度而言,没有任何教材,甚至圣经,对于所有学生都有意义。由于意义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判断,我们很难选择让所有人都认为有意义的教材。因此,教师必须尽力使课程具有吸引力,却不当把学生是否尽力学习的责任都放在自己身上。”(117)
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有意义的材料。前者取决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彼此启发,后者取决于编写教材者的功力。只是好的教材本身,并不能保证产生高水平的教学。“一些善意但不专业的教师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学习有意义的教材和有意义的学习混淆了。最后决定这科目是否有意义的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117-118)
有意义学习的3个特点:
- 学生能同时把握课程的部分和整体(全局视野);
- 明白教材的价值和意义;
- 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有意义的学习可以达到的一些果效:
- 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拉近知识和生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也是我们最能理解和记忆最牢固的东西。”(118)
- 有意义的学习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出来;
- 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具有创意的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举一反三”。因此,可以在长期的时段内让学生持续受益;
- 因此,评判教学果效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在一个长时期内和不同处境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喂奶是为了断奶。”
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看重所学的4种途径:
- 对教材的个人兴趣和关注;个人的感染力可以真实影响到受众。“教育不能在真空的环境中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热诚是其影响教学素质的有效工具。”(120)
- 对教材融会贯通,“人剑合一”。知识和真理不仅是命题性的,也是位格性的。“倘若教师不能掌握所有细节和整体概念,根本不可能营造出有意义的学习。”(120)
- 不要在有限时间内教的太多。教导的内容要彻底。牢记:让学生把握有限材料的意义,比教导太多而让对方无所适从重要得多;
- 不要见木不见林。“若基督教教育要能反应我们信仰的意义,就必须不断强调原则和应用。”(121,类似于讲道的原则,以应用而不是释经为导向,好的讲道都是可以应用和改变信徒生命的)。
- 学生的态度
教材的吸收效果,和学生自己的信念关联度,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支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原则的材料,对于与之相反的材料,学生都能更容易吸收和掌握。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初步看出他们是否接纳教材。
态度和成就是互为表里的。一个人在学习自己认为最有价值也最喜欢的内容时,可以学的更好,也容易产生成就。一个人不太可能长期强迫自己去学习认为是无意义和价值的内容。这会让人非常痛苦和沮丧,甚至抑郁。阶段性的成果和成就,是帮助学生客服教学中挑战的最佳帮助。“同样,当信徒越能够看见圣经真理在自己的生命中活现出来,就越能对信仰产生坚定的委身。”(122)
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单纯灌输给学生教材的意义,他们乃是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确认课程的意义。因为人在主动和积极的情况下学得最好。“为什么中国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倾向于被动和等待被灌输?”也许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赋予我们一颗愿意主动去发现意义的心。我们已经习惯了等待某个权威来训诫我们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包括在信仰上的事情也是。
但是我们很少想到要去主动发掘事物的意义,特别是那些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我们太害怕失败,也许我们怕被别人嘲笑和轻看,也许我们动机太功利,认为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情都不值得投入,但是历史表明了,那些推动社会和文明进步的事情,很多时候一开始都是某些人的兴趣爱好而已。
也许,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和孩子对信仰的事情有出自内心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他们在信仰上的成长,就能做到最好。在此意义上,最好的基督徒教师不只是那些掌握了最多学识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引导学生去自我学习和追求成长的人。教师应当更多扮演在教育上赋能者(empowerers)的角色。人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时,能做的最持久,做的最好。
主耶稣应许跟随他的人可以在“今世得百倍,来世得永生”,严格来说,这些奖赏是在今世不能完全实现的,但是对于那些对他有真信心的信徒来说,这些应许仿佛就在眼前。好的信仰教育,需要透过不断将属灵的伟大现实活化在学生面前(加3:1),来激发他们内心对于真理和上帝荣耀的竭力追求。怀特海(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常常目睹崇高和伟大。”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可以在有意无意间常常发现上帝的荣耀和救赎的美好,这是每一个基督徒教师都要常常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
- 纲领的重要性
纲领的价值在于帮助师生快速把握课程的主题和架构。填鸭式教育会严重影响教育素质。精简的纲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整合学习资料,并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有效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罗列一些简单的事实(虽然事实对于学习有其本身的价值),而是需要把所有的数据和事实按照某种确定和清楚的主题和结构,组织起来,以具有创意的方式向人呈现出来。
在好的纲领下组织良好的教学的特质:
- 清楚的基本概念大大帮助学生的记忆。Jerome Brunner:“对人类记忆的深入研究证实,除非有一个结构模式,不然,详细的资料很快便会被忘记。”(123)可能,神在造我们的时候,把比较适于某种结构性的认知模式,放在我们的头脑和心灵中。创世记开头所记载的神对始祖所说的话,都是很简单的,很易于理解,但很有深意,就像父母对幼童说话;
- 见木又见林。掌握全局后,便能更易处理好局部问题。大部分时候,我们在教育挑战上所犯的基本错误,都是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对全局缺乏基本了解和把握,而急于开始某种教育实验,而当我们遇到巨大挑战和不可抗力时,才迫使我们回过头来反省出发点是不是有问题。这有点像打仗,如果教师和父母是指挥官,他们可能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胜利的希望都放在军队中他们最看好的一小部分部队上,而忘记了要取得全局性胜利,光是拥有一支精英部队是远远不够的。战争的胜利最后决定的,不是某支部队的素质,而是指挥官的全局视野和整体性思维。圣经的例子很好,很多基督徒很久都读不懂圣经,是因为没有人一开始就教导他们圣经的大主题(神国、神的统治、神的创造、救赎、更新),于是他们非常困惑与圣经的某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支离破碎的读经操练和圣经观;
- 把握基本概念和技能是为了举一反三。最好的测试学生学习状况的手段,就是看他们在一个新的环境和处境里,如何有创意地运用所学。学习的意义不只是继承传统,而更是借助传统资源来解决新的问题。传统是不变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可以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对于传统和现实都有很好的把握和认识,并且深知扎根传统是为了更好面对未来。否则我们会被传统主义的枷锁捆绑。反思:我们坚持的某些习惯,到底对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需要有没有真正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可以考虑改变传统,因为传统的价值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要成为一味“好古”而走不出来、只能活在自己小世界里面的基督徒。
- 授课时间
一般而言,教学时长和学习果效成正比,但不绝对,有时时间不长效果不错,有时时间很长但学生吸收差。关键在于教师的预备和引导,和学生的预备和成熟度。根据前文的原则,若是新手教师,宜少不宜多,宜短不宜长,类似于讲道,如果预备充分,30分钟也能对会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若内容不扎实,一个小时反而会让人厌倦疲惫。因为最终影响到听众生命的不是时长,而是扎实有意义的内容。
技巧:如果你能用更少的时间讲出更充分的内容,一般会比你故意满足某个时长而稀释内容要好得多。人对意义的领会和回应,和时长似乎没有绝对关联。现代课堂使用的45分钟一堂课的时长,有其参考价值。教师需要敏感学生的成熟度,新生不宜过长过细,待到其更成熟更能吸收知识后,再逐渐延长授课时间较好。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好授课节奏。优秀的教师就像运动员,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比赛环境都有良好的感知和回应能力。
一些更具体的教学技巧:
- 妥善安排课程的长短,分段,难易度,主题,目标:帮助学生最好地掌握主题和结构;
- 注意难易度的渐进,对大部分科目,由浅入深是比较合理的步骤,因其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 教师需主动参与和带领学生的学习和项目研究,让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很迷茫无助;
- 良好的教学计划(思考力)、优秀的教学技巧(行动力)若配合得当,一般可以期待会有越来越好的教学果效出现;
- 教师需要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讲课所花的时间与学习质素有直接的关联。”(126)在此意义上,太短的讲课/讲道确实难以保证传授足够的内容,因为时间会约束或保证特定内容的传授;
-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放在正确的焦点上。
本课总结:
- 学习有意义的材料不等于有意义的学习。教师需要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义感,如此才能推动对方主动学习和成长;
- 学习态度对教学果效的影响巨大。再优秀的教师也教不好不愿学的学生。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牧养对方的心灵,教导学习技巧,向对方展示真理的荣耀和伟大;
- 帮助学生在每个科目上“见木又见林”。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 没有完美的教学时长标准,取决于师生的预备,合理的课程安排,教师的技巧,学生的回应,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对教师而言,充足的预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现场教学节奏感(经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