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发现 part 2
成长的考虑
韦贺特:“生活就是改变。我们的一生,从童年到成人的过程,意味着改变和成长。”(126页)
对成长心理学(皮亚杰为代表)的两个误解:
- 儿童的学习能力并不必然受到其年龄的限制。某些当代宗教教育者认为儿童不适合学习抽象教义(要理问答),认为他们理解和把握不了,因为他们认为儿童看任何事物都是倾向于具体的,图像化的,包括对神的认识(好像魔术师;Calvin把耶稣和奥特曼做对比),如果在年幼时,就教导他们教义,会使其认知变得混乱。因此,要等孩子进入青春期才能接受完整的基督教教育。但是这样的认识并没有足够的实验证据来支持,也和圣经明确吩咐父母和教会要教导孩子(教义性的)真理不符。历史上的耶稣会高度重视对孩童的宗教教育。名言:“把孩子交给我,七岁后还给父母,保证一辈子不会背叛上帝和教会。”甚至许多新教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去耶稣会的学校。伏尔泰曾受耶稣会的教育,对耶稣会教师的尽心竭力有客观见证。还需要考虑圣灵在孩童身上测不透的工作(弗1:11)。“成长心理学发现不同年龄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特征有差异,但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说年龄与智商脱钩。”(127)
- 心理发展和生理时钟不一定同步。身体的规律性成长并不能必然用到心理发展上。心理成长不会自动出现,是学生自我努力和师长良好引导的结果。人需要生活的阅历,逐步发展出信任、爱心、勤奋等特质。“时间的流逝并不保证人自动的成长。”(127)
对基督徒教师的启发?
- 孩子没有正面回应不等于他的内心没有思考;
- 要对孩子和学生的成长有足够的耐心。多少才够?想想神对我们的耐心;
- 相信圣灵在孩子生命中隐秘的工作,这工作可能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结果(耶稣撒种的比喻);
- 不要只是从学生或孩子的外表来判断他的心理成熟度,要对各式各样的心理状况的学生,对教学带来的挑战,有足够的心理预备和抗压预备。
成长心理学的发现对基督教教育的启发:
- 全人教育:人是整全的受造物,因此需要全人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做学生的牧者(弗4:11),要牧养、关怀、教导、指引他们,特别是当对方处于迷茫的人生阶段时。反思中国教会过度注重知识传授,疏于情感关顾和生活认同的问题,教会中的青少年离教危机,我们作为成年信徒,父母,同工,真地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和他们对人生的感受么?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架子和身段,去进入他们的世界,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呢?我们害怕什么?权威被挑战?地位被轻看?还是我们的伪善和虚荣?记得圣经的教导,权柄不是为了辖制,而是为了造就和成全(林后10:8, 13:10)。人不只是需要明白真理,还需要来自真理的认同和接纳。真理不仅是命题式的,也是位格性的。要相信神比我们的父母和同工更爱这些教会的孩子,我们不要对孩子绝望,因为我们不要对神绝望;
- 适龄教育:韦贺特的定义:“任何有意义、没有给接受教导的儿童带来挫败感的教学活动”(127).没有适合所有孩子的适龄教育,人人受造不同。对基督徒教师的提醒:1,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大人”,给与孩童的人格和童年适当的尊重和理解(浪漫派教育观的贡献)。可以将信徒子女看为“小罪人”(神学上正确),但是同时要记得对方身上也有神尊贵的形象(与父母成人一样),神的恩典在对方身上和在成人身上有相同的工作;2,因此,不要随意漠视孩童的需要,剥夺他们的权利,这会同时损害他们的尊严和人格;3,尽力明白孩童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以适合他们年龄和个性的方式去实践信仰,服事神和他人;
- 丰富的经验:人不会自动成长成熟,人的成熟来自他对周遭环境和人生经验的有意义回应,对自己的改正,成长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安排可以提供丰富经历的课程,帮助学生反省所学,以此培育学生的知性和灵性成长,这些经历和学生的思维互动带来成长(杜威的影响)。“通过不断调整一个人的思维(认识论),使之更符合世界的实况(形上学),包括属灵领域的真实状况,心理和灵命的成长便会相继出现(但也不绝对)。”(128)
- 纠正学生的早期误解:人受造想要理解神所造的世界。人若愿意主动改变,则有机会纠正他早年的误解(虽然不容易,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运用得当的重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也帮助学生在每个阶段可以用新学到的知识重新检视旧有知识。“循环学习”的价值。每年至少读一遍圣经的价值;重点不是获取圣经知识,而是给圣灵更新我们心思意念的工作空间;
本部分总结:
- 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全人;教师需对神对学生的期待,和自身对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整全认识,及对学生的个人性认识,有全局的把握;
- 按照孩童自身的特质来教育他们,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放任自流;
- 培育让学生可以自由轻松地反省自己经历、促成成长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宜对学生的经历很快下结论,而是给与对方充分的时空来使其可以自主的反思,再辅以适时的引导;
- 适当运用重复教学法,帮助学生有空间反省早期错谬,重构知识和生命根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