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合宜的信,真情实感
起
有许多“政治正确”的人,着实令人恶心。除了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好像完全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人的半分情感。既然没有情感,大概也就不算是一个人了吧。更像是拿着律法来控告罪人的魔鬼,要用死亡的权势来使人臣服。
以上的话就充分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对一些人的厌恶之情。这些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也可能引起对号入座之人的愤怒,也可能引起“信仰巡视员”们的关切……总之,一段有情感的文字比没有情感的更能影响人。而人们在阅读圣经时,很可能会忽视文字中的情感,只是简约而知识、理论的信息传递。这是为什么呢?为何有时我们会在信仰中刻意避免情感,而热衷于逻辑理论的思考?
这大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处境来说,可能会像Nicholas在他圣愚记系列中讨论的一些原因。有时,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会源至对现实的失望,现实的失望中尤其让人感觉“软弱无能、痛苦万分”地是自己的情感。若是自己能坚强一点、若是自己能不那么在意人的感情、若是自己能不那么同情人、若是自己刻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若是自己能理性一点……或许会让自己不那么受伤,或许会取得理想的成功,或许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当这种思路与信仰相遇后,人们就寄希望于在信仰中找到一个让自己达成心愿的方法。最好是最简单的方法,好像玩游戏,只要我做了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之所以没能实现这种简单的方式,多半认为是自己的知识不够,道理不通,需要更多地理性思考。
虽然宗教改革以来,像路德、加尔文都尊重人的情感,但在当下处境的实践中,人们倾向于知识和理性,情感被视为一种不那么靠谱的东西。一个人怎么能按照自己的情感来行事呢?但人们并不是没有情感,往往又受到自己感觉的影响来论断自己的信仰状况。今天心情好,今天与神的关系好;今天遇到一些事情,心情低落,就感觉自己和神的关系不好了。不好了怎么办呢?需要一些调整、或者说需要一些灵修,让自己可以在信仰中保持一致内心愉悦的感觉。这或许是许多人开始在知识理性无法满足自身持续愉悦之外,推崇各种灵修实践的原因之一。于是,就有必要审视个人情感在信仰中的作用。或许我们会发现,知识和理性是支持人们情感存在的,情感也的确是信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不是完全以自己是否愉悦来衡量信仰。
1 什么是情感?
人们常常会有喜怒哀乐等表现,这些被称为情感。这些情感被他人感知很多时候是通过产生情感之人的行为、表情、语言语气等的变化。但人是一种复杂的生命,这些外在的变化并不总是表里如一,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和改变,被人利用来传递特定的情感或掩饰真实的情感。于是,我们说这些外在的变化只是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情感,并不等于一个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那个真实的情感是什么?
1.1 情感是生理还是心灵的反映?
在人们的研究中,人体“前额皮质”的功能是参与情感的调控和理性控制,是高级认知与情感反应整合的关键区域。人类的前额皮质不仅在体积上远超其他物种,而且高度复杂,支持高级的认知功能,如复杂的推理、抽象思维、道德判断、长远计划等。这让人类能够理解复杂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调控情绪并规划未来行为。当前额皮质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一个人全面的行为、情绪和认知能力下降,包括冲动、计划能力差、情绪波动、缺乏共情等。
这样看起来,人类的情感与人的身体有着紧密的联系。情感似乎并不是单独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当中的某种反映。在《合宜的信,必然关注肉体的需要》中简单介绍了身体神学关于心灵/灵魂于肉体合一的看法。于是,我们以前可能会问情感是从心灵产生的,还是从生理产生的?或许合适的答案乃是二者合作产生的。就像生理上受到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的情感,心理上受到影响也会有情感的反馈。这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保护机制,让人对外在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和重视。
前额皮质出现问题时,还可能导致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个体可能失去自我反思的能力,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错误。比如,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社交情境中的行为不当或冲突产生的原因。那么,一个人悔改时,圣灵的工作应当有一部分是发挥人前额皮质的功能。或者说得主观一点,神的大能保障了前额皮质功能的发挥,神的双手托住了其正常的运行。或者,我们把神学上的悔改和日常行为的反思分别开来,但这种区分可能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不过是神学意义或生理实现上的视角不同。我们相信简单的反思并不会产生得救的悔改,这不仅是生理功能上的问题,也需要包括对神启示的认识和回应。而悔改应当包含着前额皮质所体现的自我反思。之所以说体现,是因为现在还无法清楚地知道人内在的灵如何与身体上的各个部分发生关系,而现有的研究确实表明了前额皮质与反思的出现有关联,至于是同步、谁先谁后,谁主导谁;前额皮质是心灵影响身体的工具,还是产生情感的的源头,在面对神学和科学时暂时无法确定。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可以因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恐惧、愤怒、喜悦、焦虑等情感,同时会在这些刺激下根据个人的自我意识选择加强、减弱以及产生新的情感。就如一个人被他人突然攻击时,他可能最先产生了恐惧,继而当他认识到被攻击后,可能对攻击者产生愤怒。当新的情感产生时,并没有结束,人可能选择终止或者采取额外的行动来表达情感。如愤怒后发起对人的攻击。这大概是我们情感由受到刺激,到影响,到变化,再到行为表现的一个过程。其中表明,情感的产生会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情感可能是应激反应下的自我保护机制,情感会进一步经过人的处理而产生变化,情感不一定会带来外在的行为表现。
1.2 圣经中出现的情感
喜乐:
腓利比书4:4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悲伤:
马太福音5:4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愤怒:
马太福音21:12耶稣进了 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耶稣洁净愤怒这一段,我觉得他是愤怒的,只是圣经并没有明说。
忧虑/忧愁:
马太福音26:37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 38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平安:
约翰福音14:27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恐惧:
提摩太后书1:7 因为 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
怜悯/同情:
罗马书12: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马太福音9: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上面这些情感,除了恐惧以外都有不被圣经定为罪的例子,有些发生在耶稣本人身上,有些出现在保罗(这位看起来像是专门用理性、辩论来传播真理的使徒)的身上。而恐惧,可能也是正常的生理保护机制之一,这至少非常清晰地表明一些情感的产生并不等于是犯罪。尤其当善于逻辑的保罗也谈论情感时,也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路,用我们的逻辑来看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感,借着神的道剖析我们,使我们可以更加地依靠神(来4:12-16)。而不至于一边深受情感的影响,一边又忽视情感在信仰中的意义。应激反映的情感看起来并不是罪,而可能出现问题、被罪影响的情感是这之后经过人处理而变化后的情感,以及其带来的外在行为表现。
2 情感的必要性
情感应当是信仰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神的话语——诗篇——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类情感。这些情感的记录体现了人类信仰生活的真实一面,使后人每每读起也可以从中得着安慰、力量和帮助。
2.1 一个完整的人
如果情感是身理反映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罪,那么情感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神创造计划中的一部分。即神如此造了人,使人有情感。那么,情感是好的,至少是在人堕落之前,没有被污染的情感都是好的。而在污染之后,人需要谨慎分辨那些情感是好的,那些是倾向于罪的。
2.1.1 情感与理性是否对立或者合一
保罗在用他的理性逻辑来劝戒人应当有合适的情感(如:罗12:15),那么表明情感与理性具有一致的一面。我们很容易回答:情感不会来指导理性如何思考。然而,是理性控制情感,还是二者各自独立则需要一些考虑?
理性对情感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大脑前额皮质的功能。在情绪或应激反应出现时,前额皮质会参与调控这些情绪反应。当前额皮质启动理性判断过程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情绪,使人不至于完全被情绪左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性能控制所有情绪的产生。部分情感反应源于人类存在的基本生存机制,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自动化反馈。这表明,情感与理性在触发机制上确实存在差异。情感更接近于一种即时、自动化的反应,而理性则是对情感或情境的分析性、延迟性反应,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的。
不过,情感并非完全不会影响理性。这里说的影响,不是指人在情绪激动时“失去理智”,而是说情绪可以通过细微的情感反馈,使人产生偏向于“其他合理”的判断。例如,当人感受到某种正面的情绪状态时,前额皮质可能会将这种情感信息整合到决策过程中,从而产生倾向于更开放、合作的选择。相反,消极的情感可能使人倾向于更保守或防御性的决策。因此,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认知评估和判断,但并非以压倒性的方式,而是作为影响判断倾向的潜在因素。情感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可能是在男女交往当中。恋爱中的喜悦、吸引很少是因理性开始的。
如果把二者放在完整之人的角度看,无论二者如何独立和联系,二者都统一在人的里面,是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2 情感与身体是否对立或者合一
传统会把情感归属到内心这一部分,会有二元论的错误把心和身体相对立。但既然身与心灵是整全人的一部分,是完整性必不可少的。那些,情感与身体也看起来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统一在人里面。
2.2 神人合一的亲密
当圣经在许多地方展示出蒙救之人“在神/基督里”时,体现出了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不是其他宗教、或人们以为的自我关顾、贿赂一样的利益交换,它体现出了神与人之间的亲密。这个亲密关系成为神在信仰中非常重要的应许,对人来说是超乎一切的恩典;也是人在信仰中所有积极寻求的重要方向。无论是神的应许,还是人的努力,情感都是这种神人合一的重要体现。
2.2.1 诗篇二十六
诗26被认为是大卫的诗,当人们想到作者诗大卫时,自然会在阅读时有着正面看法的倾向。我们自然会看到大卫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敬虔品质,对神的信靠和依赖,以及他圣洁的决心。但如果,一个不知道谁是作者的人,他会如何看待这一诗篇?
如果我们稍微对比一下路18:9-14中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这一段,大卫的祷告其实很像是那位法利赛人,而不是像税吏那样谦卑。大卫在诗26:1中说他“向来行事纯全……依靠耶和华,并不摇动”,这显然不太符合实情。似乎又为了增加神为他伸冤的理由,他求神来查看、试验他,检验他的信心和遭遇的真假。然后,他在诗26:4-5、10-11中赶紧撇开自己和恶人的关系,表明自己是好的。这不就同法利赛人的祷告一样的套路吗?我不像别人、不像旁边的税吏,我凡事都做得很好。
那么,我们应该以批评的视角来看大卫的诗26吗?仅仅从文字来看的话,我们或许应该如此。只是诗篇并不仅仅是文字,诗的特征是其包含着作者深刻、强烈的情感抒发。在诗26:1中,我们看到大卫如此祷告的原因是他想要神为他伸冤。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事情使大卫感到了冤屈,但当一个人被冤屈的情感所影响时,他会做些什么呢?
有的人可能会自己伸冤,大卫大概也有如此的能力。只是他没有如此做,他选择来到神的面前向神祷告。虽然他的祷告看起来显得很骄傲,但是对一个正在被强烈情绪影响的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他的情感是什么。他在感受到冤屈,他在寻求神,他在记念神的慈爱(诗26:3),他也在不断表明自己持续跟随神的心意(诗26:6-8、11-12)。这就像恋人吵架时,往往会用言语夸大自己的感受。像什么“你从来没爱过我”、“你从来不关系我”、“你从来都不努力”……等等,这些话语本身并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如果双方真的如此那也不可能有在一起吵架的机会。吵架的这种状况可能是人们比较激动,很少用理性来影响情绪;而写诗有可能有理性的参与,也可能会很即兴地抒发情感。
我们可能很难有证据证明大卫是否带着理性写下乐这篇诗1,但当这篇诗成为圣经,成为神对人启示之话语的一部分时,我们知道其中一定有理性的参与。神通过这篇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可能有一下几方面:
- 垂听祷告的神愿意垂听我们伸冤的祷告;
- 监察人心的神喜悦我们的真情实意,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包容一些我们情绪上的文字;
- 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神可以体恤我们的软弱,亲密的关系容得下情感的抒发;
2.2.2 希伯来书四章十二至十六节
在这处经文里,我们先是知道神的道非常厉害,可以辨明我们最深的心思意念。这让我们在神面前无处可藏,不得不敞开地向神交账。于是,最终我们不得不拖着一个满目苍夷的人生去见神。而来4:11刚刚告诉我们务必要竭力进入神的安息,免得跌倒。人该怎么办呢?人还能进入神的安息吗?于是作者紧接着在来4:14-16中给人带来了希望。固然神的道能穿透一切,固然神的安息必须竭力进入,但有基督为大祭司,他可以体恤我们的软弱。有了这样的基督,我们才有持续下去的盼望。
如果软弱是人的本性,是神造人时的样子,那么在这本性中情感的软弱神也一定可以体恤。人有情感的需要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现实,没有人可以完全用理性压制情感。偶有压制的,可能也是把情感需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对情感的需要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更加软弱的证明,因为我们本就是有需要的人。我们并非是神,可以和谐自处,我们是对神有着各自需要的人。而世界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特别是充满了罪恶的世界,我们最需要的乃是神,祂是我们的唯一。除你以外,我们还有谁呢?
诗篇73:25-26 和合本
25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
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
26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
但 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
2.2.3 小结:情感可以表现神人合一的亲密
对人来说,我们不只是以“敬畏”来与神交流、产生关系,我们依然可以像朋友之间的交流一样。不是为了要解决某个事情,有时只是想要和人说说话,和人聊聊天,让心中的情绪得到一些抒发。如果神只是一位高高在上,一板一眼,只是我们寻求就给予的神;如果祷告仅仅是没有情感的套路,那么神与人从何处谈“亲密”呢?就好像现如今我们生病了,去到医院交钱看病、领药然后离开,这就成了一种金钱交易。花钱少还没什么,如果花钱多病又没得到解决,这就是“紧张的医患关系”了。如果病得到解决了,大概也不会有太多地感激,因为是付了钱的交易。又好像许多叛逆的孩子,和父母关系冷漠,但每月总是要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要钱。钱视乎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唯一的关系。
所以,有了真实的情感抒发,神和我们就不是简单地有关系,也不是深度地依赖和控制关系,而是亲密的关系。这一点可能时现今许多沉迷在知识、逻辑中的人所需要的,不要把神当作一个公式或套路,神乃是一位鲜活的神。如同Jonathan Edwards在《宗教情感》一书中所说,从经文中得出的交教义是:真宗教很大部分在于圣洁的情感。2我们既不是一个唯理性的宗教,我们也不是一个唯感觉的宗教。二者都有可能被罪所影响而败坏;同样,二者都可以促进我们与神的亲密。
于是,我们也可以略略的想象一下灵修的作用。或者说身处于理性氛围很强下的人们对灵修的想象,是想通过灵修(好像公式)来使自己更加敬虔,还是想要通过灵修(好像一种难以言说的奥秘)来使自己与神更加亲密?如果真是为了脱离理性氛围过重的影响,感受不到与神的亲密,不如直接地、更多地在神和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神与人都建立关系。为何要舍近求远,多搞一些自己都搞不太懂的套路,好像各路寺庙风行的禅修一样?何况,万事皆灵修,凡事皆侍奉。我们乃是整个人都已献给神为活祭。
3 情感的更新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指出,人的情感必须被理性和信仰所引导,否则它们会成为罪恶的工具。因此,改革宗神学呼吁人不要完全依赖情感来做决定,而是要让情感服从于圣经的教导和圣灵的引导。改革宗神学特别强调圣灵的工作,认为圣灵在人的生命中更新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体验到真正的平安、喜乐和爱。例如,在加拉太书5:22-23中,圣灵的果子包括了情感方面的特质,如喜乐、和平、忍耐等。这表明,在基督里的信仰生活是情感被圣灵更新和重塑的过程。
因此,信仰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压抑或否认情感,而是让这些情感在圣灵的工作下逐渐更新和重塑,使之成为神在我们生活中彰显的美好见证。信徒通过圣灵的带领,可以在情感上得到新的力量,即便在痛苦和悲伤之中,仍然有盼望的喜乐和安慰的平安。于是,我们在合宜的信仰生活中,也当关注如何合宜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成为基督荣耀的见证。
3.1 悲伤、痛苦、恨恶VS安慰、盼望、怜悯
在信仰生活中,悲伤和痛苦不可避免,正如前面所说,当人出现这些时并不等于犯罪了,可能是我们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映,但神会通过圣灵来更新我们,也主要是靠圣灵的更新而不是人的努力来得着安慰、盼望。圣灵是作用在心灵,还是作用在前额皮质上,我们都无需太过于在意,只要相信和等候就好。同时,圣经告诉我们也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19)。我们首先大概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对神的认识,坚定而持续地相信他对我们的爱和怜恤,尤其是这种爱和怜恤是经过基督之救恩显明过的。其次,我们大概也会不断地经历各种各样的试炼,在每一次的试炼中熬炼我们的肉体心肠,使我们好像基督背起十字架一样,在神的里面成为完全。在每一次试炼中的每一刻,我想能支撑我们忍耐的就只有神安慰的话语,以及祂应许所带给我们的盼望。
不过,情感的更新并不是从悲伤、痛苦变为安慰、盼望。如果我们承认情感就是完整之人必不可少的、正当的一部分,那么为何要急切地去压制一部分情感呢?或许情感的更新,首先一点是对情感认识的更新。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地,人的情感会被罪所影响。人会在罪里得到安慰,人会沉沦在罪的欲望里,人会享受犯罪所带来的种种刺激,人会用仇恨来支撑自己活着……
下面有一个例子:
3.1.1 同性恋中的情感
在周围的信徒圈子里,大概都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并且是一种严重的罪。有的人恨不得有一天自己可以掌权,然后杀掉所有的同性恋;有的认为教会在对待这个罪上的态度不够鲜明;还有的认为这样的罪不配称为基督徒。幸好的是,有一天当一个基督徒承认自己是同性恋时,并没有被大家一顿批判或打死,大家还能继续团契交流。讨论同性恋中的情感,并不是又一个针对同性恋的批判。而是当这种批评几乎称为习惯时,人们会由此站队或自然带出一些情感。考虑到罪会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是否会因参与类似的种种事件而有越线的时刻?
这样,在同性恋问题上我们自然有了两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是同性恋人群,一方面是其他人群。
对于其他人群中那些视同性恋为极其严重,以至于不配得救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情感基于圣经的真理当然需要被更新。因为除了故意拒绝圣灵以外,没有哪一个罪是无法被救赎的(太12:31-32)。其次,如果基督就是为罪人而来(太9:12),为何我们要论断谁的罪更大以至于不配呢?并且,一切的罪若没有基督的救赎,都是死亡和地狱的结局,比较罪的大小有何意义吗?
我们或许真的需要比较罪的大小,用来衡量一个罪对世界的破坏、以及对他人的伤害程度。如果没有比较,我们在世的公义将无法执行。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辱骂人就要同一个连环杀人犯接受同样的惩罚,这是极不公平的事情。处罚过轻,人们将不会敬畏这样的法律;处罚过重,人们将胆颤心惊、忧愁恐惧地度日。但是,在面对神时,因为神的圣洁是极其恨恶、排斥罪的圣洁,因此每一微小的罪都必须被与神隔绝。因此,比较罪的大小有正当的意义,只是不适用于救赎上。
其次,当人在比较罪时,有可能时因为内心的骄傲。就像路18:9-14中法利赛人和税吏祷告的例子。如果是因为此,那么这种骄傲的情感当然需要被更新。
同性恋人群的情感需要如何更新呢?我觉得这个应当要从同性恋是什么样的罪说起。看上去大家都再批评这个罪,但少有人真正认识到这个罪是在哪些方面得罪了神。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个罪如何得罪了神,一方面,我们也可能违反相同原因的罪,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其次,我们可能变成律法主义,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不关注背后的心思意念及其情感。尤其是带着一些传统的惯性思维文化,人们更容易倾向流于行为的表面。就像,人在伊甸园里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而犯罪;并不是这个果子多么邪恶、败坏,而是人不肯顺服神而犯罪。那么,在人们所称的同性恋上,人是如何得罪神的?
当圣经论到同性恋时,人们时常用以下经文作为证据:
利未记18:22-23 和合本
22 不可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这本是可憎恶的。 23 不可与兽淫合,玷污自己。女人也不可站在兽前,与它淫合;这本是逆性的事。
利未记20:13 和合本
13 人若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他们二人行了可憎的事,总要把他们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
罗马书1:26-27 和合本
26 因此, 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 27 男人也是如此,弃了女人顺性的用处,欲火攻心,彼此贪恋,男和男行可羞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妄为当得的报应。
哥林多前书6:9-10 和合本
9 你们岂不知不义的人不能承受 神的国吗?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 ……都不能承受 神的国。
提摩太前书1:9-10 和合本
9 因为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乃是为不法和不服的,不虔诚和犯罪的,不圣洁和恋世俗的,弑父母和杀人的, 10 行淫和亲男色的,……敌正道的事设立的。
如果我们认定文本分析,接受像《圣经释经之旅:阅读、诠释和应用圣经的实用指南》这类书籍中所谈论的方法,我们需要找到经文在上下文中所要表述的原则。这个原则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跨越时空而成立的真理,并不是文字本身。那么,这些经文所阐述了什么样的原则呢?
我们以罗1:26-27为例,结合罗1:18-25,这是在针对拜偶像的语境下所谈论的“放纵可羞耻之情欲”的具体方式。于是,男和男、女和女的行为是可羞耻的,是因为这是“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并且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玷辱的原因是因为这是把顺性(符合自然规律)的用处变为了逆性(违反自然规律)的用处。所以,这里对男和男、女和女的批评集中在这样几点:
1. 拜偶像
2. 放纵情欲
3. 违反自然规律
这几点可能才是真正犯罪的原因。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行为的违反如果是出于更高的原则,可以不被视为违反律法。如在太12:1-4中耶稣针对法利赛人指责的回应。于是,简单来说,同性恋的情感需要从这三方面来检视,如果在三方面上没有违背那就算不上罪。可能如今的同性恋与拜偶像最不直接相关;是否放纵情欲(渴望、向往;贪欲[被禁止或不得体的事])可能会成为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有可能会有性行为而违反“自然规律”。那么,如果一个没有性行为的同性恋是否属于罪呢?如果不属于,我们是否可以说同性交往中的情感也没问题?就像看着对方就满心欢喜,好像小鹿乱撞这样的情感。但如果把情感建立在性行为上,这就一定是罪了。
这些原则和情感的更新看起来对每个人同样使用,我们不能把受造物、某样行为当作偶像,当作寄托我们情感的依靠。我们只有一位神,就是差遣基督道成肉身,并赐下圣灵时常与我们同在的神。我们也不用刻意被某类罪所捆绑而羞耻、痛苦,我们更需要仰望神而的安宁和盼望。彼此间更多怜悯,对于可憎之事也有鲜明的立场。
3.2 情感的重塑——圣灵的果子
借着圣灵的更新,我们得以被改变;借着圣灵的大能,我们可以战胜罪。如果我们的情感被罪所玷污,那么我们也是借着圣灵得以洁净。如果没有圣灵,我们也就只能像前面的例子,只能流于表面地遵行律法。但又不能完全遵循律法,只会陷入律法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依靠圣灵,就要相信和盼望,等候神亲自成就在我们身上。神的成就一方面是圣灵会切实地在我们里面做工;另一方面神也会使用人来实现其旨意,即神也会使用人来试炼、帮助我们更新。
就神使用人来说,作为可能被使用人可以考虑这样一些方面:
- 以真诚和谦卑为出发点
原则:情感表达的合宜在于真诚和谦卑,不掩饰情感,但也不夸大。
方法:在表达时避免夸张或极端的措辞,比如说“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这样受伤过”,而是直接描述内心的状态,比如“这件事让我感到难过,我需要时间去消化”。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沟通时谈论的原则,尽量交流事实,少一些感觉。 - 聆听并理解他人的感受
原则:良好的情感表达并非单向,而是注重双向交流,学会聆听和回应对方的感受。
方法:在表达情感之前,先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回应时使用“我听到你说…”的句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误解,并更尊重他人的情感。 - 与神沟通,寻求内心的平安
原则:在表达情感之前,先通过祷告与神沟通,整理内心,以确保表达不会被情绪左右。
方法:可以在祷告中向神述说自己的情感困惑,求神赐给安慰和智慧,帮助自己用和平、恩慈的态度来表达。 - 运用圣经中的例子作为表达的框架
原则:以圣经人物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参考,学习合宜表达情感。
方法:例如,在表达失望或痛苦时,可以效仿诗篇中的祈祷方式,坦诚却尊重地向神倾诉,同时依靠神的应许来获得内心的安慰。 - 避免情绪化反应,采取冷静的态度
原则:不过度放大情绪,尤其是在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较强时,避免情绪主导表达。
方法:在情绪高涨时,选择暂停表达,等待冷静后再进行交流。例如,可以暂时离开,深呼吸,并思考后再做回应。 - 以圣灵的果子为引导
原则:情感的表达应体现圣灵的果子,尤其是忍耐、和平、温柔和节制。
方法:在表达情感时,提醒自己用温柔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感受,避免刺耳或指责的语言,尽量保持表达的平和而温和。 - 尊重他人立场,避免主观性假设
原则:在表达情感时避免假设他人的意图或动机,以免产生误解。
方法:使用“我感到…”的句式,而不是“你总是…”之类带有指责性或主观性的表述,确保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感受而不会感到被指责。 -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
原则:情感表达的场合和时间选择十分重要,避免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表达情绪。
方法:当情绪强烈时,选择安静的场合或者独处时再与对方交流,而不是在人多或公共场所进行讨论。 - 适度保持幽默感
原则:在表达中适度加入幽默可以缓和气氛,让沟通更加轻松。
方法: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以轻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我真有点受挫,但还好,没那么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情感的表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