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Wikipedia对伊里奇博士和神父(Rev Dr Ivan Dominic Illich)的介绍,他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20世纪极有影响力的奥地利司铎,神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其代表作就是发表于1971年的《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
伊里奇在本书里阐明的核心主题及其猛烈批判的对象,就是一个高度结构化、机构化、官僚化和去活力去创意去有趣性的“学校化社会”(Schooling Society)。也许在伊里奇的思想和术语里面,“学校化”与等于判了教育的死刑差不多吧。
说来有趣,早在现代工业社会形态出现之前,为了进一步的改良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王国的教育,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经开始颇有成效的后来成为公立学校之体制的教育改革尝试。
我对夸氏及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之简介和探讨,请戳这里:
这样的改革运动使他一时名声大噪,各国王公贵族纷纷力邀其主刀本国之教育改革。而夸氏的教育改革进路被后来的高度分工和精细化的工业社会教育模式所充分吸收,渐渐成为近代以来直到今日的标准化和(唯一?)权威之教育范式。
恐怕这位捷克兄弟会的有名之主教不会想到自己所探索开创的教育组织形态会被后来坚持古典传统之新教同袍大卫批判和不悦吧(顺便说一句,夸氏对高中课程之安排是完全合乎古典之三艺架构的,这很有趣,表面夸氏在很多方面是否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古典掘墓人”和“公立教育之邪恶开创者”,或可商榷)。
一言以蔽之,伊里奇博士对现代学校式教育的批判,主要在于其对机构建制之对人性的异化和各方面的非法之剥夺(我很相信他谙熟马克思老师的著作和思想,就像保罗-弗莱雷那样)。
伊里奇在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类比系统,他说整个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制安排,就是一个被高度神话化(所谓“赋魅”)和被人为赋予虚幻之教育价值的结构。这个结构是反人性的,也是反教育的。因为其既不符合人性发展之规律,也很违背教育之为人自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发之成长的内在规律。
那么,如此不科学的学校体制和建制是如何成为当代社会之权威性的宰制力量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就要另起一篇专门论之了。
曾有两位教育思想家对我的教育观念和实践风格之形成造成过比较边缘但很有趣的影响,一是弗莱雷,一是伊里奇。
说来有趣,这两位都是20世纪的天主教思想家,前者是巴西人拉丁裔,后者是奥地利籍,学术和思想传统上属于日耳曼谱系。前者的名言是“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和手段。教育使人得解放的武器。”后者的名言是“取消一切的学校建制,打破机构之间为人类社会所筑起的层层高墙,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自由配对,将整个建制化和高度官僚化的‘学校社会’彻底祛魅。”
考虑到伊里奇曾是天主教会的司铎,和十多所世界范围内著名天主教大学的校长,他的话确如一枚丢入宗教教育圈的深水炸弹。据说伊里奇晚年越来越不悦于他人称其为神父,也拒绝这个自己曾接受过的Holy Order,也许,他对作为高度建制化和教阶化的天主教会及其所拥有的教育体制之态度,在此可见一斑。
教育是人的事业。教育不仅是教师或教育者的事业,也不只是权威人士和掌握权柄之人才能定规之事业。教育是自由的。教育是自足的。教育是欢快和自省的。
依我之见,本世纪教育潮流之发展最为激动人心之处,也许正是在于教育者和学习者之角色的模糊和高度可互换性。
对此教育理念和组织方法的具体探讨,请戳这里:
毕竟,伟大的St Augustine和孔夫子早就说过,教学相长,而乐意自由地受教于祂者,有福了。
作者: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Deschooling Society
译者: 吴康宁
出版年: 2017-9-1
页数: 260
定价: 5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8414307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