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7 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8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恩待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9 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
10 说:“不然,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
11 拿俄米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
12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
13 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14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15 拿俄米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16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17 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18 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19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她们到了伯利恒,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
20 拿俄米对他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21 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这样,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
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这是神的话语。
在前面的一部分就是1~5节讲到拿俄米整个他们家庭所遭遇的不幸,他的反应,而在这一部分圣经所特别注重的是路德的反应,特别的在这一段里面,我们都很著名的一段话就是路德在16节到17节对拿俄米的一个回应,这就好像是他的信仰宣告一样。他说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我也在那,否则愿耶和华重重的降罚于我。很有趣的是他作为一个外邦女子,一个摩崖人,在历史上与以色列人有很深的敌对关系的这样的一个民族的人,他在这里起誓的时候,他用耶和华是以色列上帝的名字来作为一个见证,就是很有趣的,这表明他对以色列的上帝的忠诚。
路德发誓要直到死都忠于她的婆婆。她加入以色列家庭很明显是因为婚姻的关系,但如今她和她的嫂子的丈夫都死了,在他们的家中,以色列的男性已经全部的过世,现在只剩下一位婆婆是以色列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可以说和以色列这个民族以及包括他们的信仰可以说是没有关系,他也可以和他的嫂子同离开一同,回到本族本地去,至少还可以一个比较有保障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路德他完全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认识与以色列立约的神,他对拉米的忠诚是基于他对耶和华的尾声,这一点是非常如果我们是路德记的最初的读者做以色列人,古代的以色列人读到这一点的时候,应该是会让我们非常的惊讶。
所以在路德的身上,我们就会看到,如果我们有一个真实得救的信心,他会带出非常超乎我们预期的行动来。如果我们活在真实的得救的信息里面,我们在世上的许多的特别是重大的选择或抉择,就会和世人的期待和标准非常不同。如果按照世人的生活哲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路德最好的选择当然就是与他的嫂子一同回到摩亚地区,回到自己的本族本地,然后投靠自己的亲族或者父母,然后可以过一个有保障的生活,而跟着路而跟着拿了米是会进入一种完全无法确定的生活状态里面,因为完全不知道如果他们回到家乡回到伯利恒,那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但是路德他选择了这样一种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为什么?
因为他信靠以色列的上帝,路德所遭遇的处境其实也并不比拿俄米更轻松,因为路德作为一个摩亚人,他所嫁给的是一个以色列人,摩崖人和以色列人在旧约里面充满了仇恨和争战。而且旧约明确的规定说,摩亚人因为曾经针对以色列人的许多的敌对的行动,所以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说摩崖人和他们的后代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也就是说不可以成为耶和华的子民,不可以成为立约的子民。
当以色列人攻克亚摩利王希洪的时候,摩押人从中作梗。还有在民数记的22章到25章,巴兰的事件也是摩亚人和米甸人联手策划,摩崖人很清楚,以色列信仰是有排他性的,而且路德肯定也知道这一点。路德的未来就跟拿俄米一样充满了不确定。
路德把自己交托给一位显然已经一无所有,也不敢对未来有任何期望的年迈的妇人,而且路德要离开家乡去到一个几乎不可能欢迎他的地方,所以时间会说明路德他的选择有可能为他带来多大的困难。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在新的地方待得越久,他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融入到其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路德宣称他愿意改变他的身份,他民族的身份,他甚至宗教的身份,但是事情也许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在古代的世界里面,我们并不可以像今天一样比较容易的改换我们的国籍或者公民的身份,这在古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概念,因为在他们的那个时候,宗教和民族的意识确定了一个人的身份,这一点就像人的肤色一样无法改变。
摩崖人永远都是摩崖人,无论他住在哪里,所以在整个故事里面,路德确实被不断地称为摩崖女子。这个就是路德记的一个对他的称呼,但是从路德的角度来看,他正在成为一个以色列人,他加入到拉米的行列,不仅仅是在个人的家庭层面,更是在国家民族宗教意识的层面,所以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路德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出于他对自己婆婆的个人的爱和忠心,是因为他对以色列的上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有真心的信靠他的这样一种认识和信号,很可能超过了当时很多的以色列人。
他从一个外邦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神的认识是很奇妙的。以色列在历史上也并不是由单一的种族而构成,在出埃及的时出埃及记的12章也说到过,在最初的以色列也是有不同种族的人构成的,所以决定以色列的所谓的纯度的依据,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民族成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种族歧视,民族的歧视是绝对错误的。原住民和一切加入以色列的外来者,其实都是通过同一个机制而联合在一起,就是圣约上帝与以色列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群体立约,就成为使他们成为一个圣约的共同体,在共同体里面有许多的不同,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是与上帝立约的人,被称为上帝立约的子民。
这个新团体的基础不是基于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历史经验以及他们对耶和华的信号。所以在我们像士师记里面所看到的,当以色列的种植派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他们忘记了对耶和华的忠心,背离圣约的时候就开始失去它的独特性,他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以色列人,他们被周围的民族同化,他们与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迦南人融合,开始失去他们独特的身份。但是路德记表明在迦南地仍然有敬虔的余民,而路德因为他对耶和华的信念以及对家庭的忠诚,他就加入了以色列余民的群体,这个决定对拿俄米或当时的任何人来说,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事。
路德很有意思的一点,他似乎知道以色列的上帝是愿意以爱心接纳人,他似乎知道以色列的上帝不在于人的背景如何,我们很难说路德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因为在路德记的开头里面,好像并没有让我们觉得纳米曾经给路德有什么很有神学上非常正统的教导。所以路德他对耶和华的认识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是很有意思。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说路德的信仰很显然是因为她的婚姻,因为路德嫁给了以色列人,她的婆婆也可以算是敬虔的以色列人。
所以在这个家庭的生活当中,路德慢慢的认识到上帝的约他的应许,以及他对普世之人的爱,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当时的背景里面,至少路德很可能像约书亚记第二章的妓女喇合一样,他听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地击败很多王的这些的传闻,他选择相信以色列的上帝是大有能力的,是能够拯救的。路德把这些惊人的事件归功于耶和华。那么所以在他听到上帝的大能以后,他很可能就相信耶和华路德对拿米的这样的一种紧紧的跟随,是很能够打动人的。
在14节说到他紧跟着拉米,他紧紧的跟随,这个词在希伯来文里面是用来描述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的关系。申命记第十章20节说,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侍奉他,紧紧跟随他,奉他的名起誓。13章第四节说,你们要顺从耶和华,你们的神敬畏他,谨守他的诫命,听从他的话,侍奉他紧紧跟随他,紧紧的跟随耶和华。约书亚记有同样的命令,只要紧紧跟随耶和华你们的神,就像你们直到今日所做的一样,所以在这里路德记的一章16节,路德好像他的这样一个宣告,他说因为在旧约里面,特别在摩西五经有出现了很多次得一句话,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我要做你们的神,你们要做我的子民。
在这里路德记的一章16节路德,对拿俄米所说的话,其实很像耶和华对以色列所做的应许,那么很可能拿米是跟路德说过,跟他讲过耶和华对以色列的应许,所以路德他记忆很深,他把这句话作为一个修改,他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不要催促我离开,你不要让我转去,不跟从,因为我渴望成为你们的意愿,我渴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色列人。
路德的这句话是很伟大的,因为他所选择的不仅仅是信仰上的改变,更准确的说路德的改变包括愿意放弃其他所有的关系,包括家族民族国家的关系,而这样的一个选择在他的时代是可以说是惊天动地,他不像我们今天搬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甚至改换我们的国籍到另外一个国家,成为一个国民在那个时候这样的身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全部的所在,他应该比很多以色列人更了解,成为亚伯拉罕的儿女,成为上帝的子民的意义,因为在新约里面,不管是主耶稣自己,还是使徒保罗,都明确的说过亚伯拉罕的血统不能够保证一个人跟亚伯拉罕的神有真实的关系。
以色列人最独特的地方并不是他们的血统,而是他们与上帝立约的关系。所以当一个人像亚伯拉罕那样相信耶和华,并且遵守他的命令的时候,那么亚伯拉罕就是他属灵的父亲,不管这个人是否属于以色列民族,是否有这样的血统,在新约里面,当时的以色列人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他们把信仰的安全感放在自己的血缘身份上,所以当上帝兴起施洗约翰的时候,施洗约翰出来传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你们不要自认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认为自己可以自动的进入天国。
他说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就砍下来,扔在火里烧掉,上帝能够从这些石头里面为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他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在表明,如果我们把信仰的安全感放在我们一切外在的信仰的身份上,宗教的归属上,甚至教会成员的身份上,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还不明白与上帝有立约关系,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自己必须在耶稣基督里与我们的天赋建立真实的可靠的活泼的关系,否则我们很难有信仰的确据与得救。
想一想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特别是在先知书里面所不断责备的那种情况,他们说我们住在圣城,我们这里有耶和华的殿,我们这里有圣殿献祭的仪式,每天在不断的进行,我们祭司我们有利未人,我们有律法师我们该有的东西都有,但是耶和华透过先知责备他们说你们根本就没有信靠我,所有的这些东西里面没有对上帝真正的信号和跟随,就像路的外邦人一样,他们对耀华的认识比不上陆的这位外邦人对耶和华以色列的这位上帝的认识,我们你想一想,我们这生来不是以色列人的人,我们很多人也没有从小生在基督徒的家庭里面,我们自己是第一代基督徒,但是上帝拣选了我们在上帝的救恩里面,这完全是出于他主权的旨意,
完全出于他无条件的慈爱,而完全不是因为我们在宗教的义务上尽到什么义务他才拯救我们,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表现而产生路德外邦人的身份,使他决定成为以色列人的选择,意义深远。事实上他的外邦身份越是与以色列的民族极端对立,从他的决定里面所产生的抉择就越有意义。摩崖与以色列之间的敌意越深,路德所表现出来的情谊也越深厚。一个归信耶和华的人,他的背景越是独特,吸引他加入的上帝就更具有普世性,确实是这样,如果在耶稣基督的教会里面,所有人特别是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受教育家庭所有的这些背景方面是非常相似,是非常同质化的,这种情况的话就表明教会的生态出现了大问题。
因为基督的教会本来应该是多样性的,他应该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彼此之间极其不同的人,只有一种力量可以把在这个世界上这些本来完全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就是上帝的福音,耶和华的圣约,我们每个人在约里面都可以去发现彼此的不同,但是又可以在恩典中去欣赏和接纳彼此的不同,这就是圣约群体的精彩之处。
真实的信心必须在生活当中活活的体现出来,而生活能够考验我们信心的方式,当然就是不断的变故。当我们活得越久,我们经历的变故就越多,当我们经历的变故越多的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会更加的深入全面,我们不再会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固执己见,我们会在圣灵的引导和光照下,发现很多事物背后深层次的规律和原理,也其实更重要的是上帝对我这个人一生的待遇。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很执着于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上帝想要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就像路德一样,他愿意把他的未来完全的交在上帝的手中,那么我们愿意吗?这是他信心的选择,我们对耶和华是否有这样的信心,对于我们今天上帝的百姓来说,当我们经历到上帝在基督里的恩典的时候,我们应该变得像路德那样,我们愿意以恩慈待人,上帝的良善与我们的对他人充满善意的行动是有很深的关系的,因为上帝已经很温柔的良善的对待,所以我们也应该如此去对待他人。
申命记一再的指示以色列人要对深陷困境的人,特别是外邦人伸出援手,因为他们在埃及也受过压迫,做过奴隶,但是上帝拯救了他们,要纪念你在埃及地做过奴仆,耶和华你的神将你救赎,因此我今日吩咐你去帮助在你身边的外邦人,我也要纪念你在埃及做过奴仆,你要谨守遵行这些律例,所以在新约里面有非常相似的吩咐,那些在耶稣基督里得福的人也应该同样的对待别人。
罗马书12章13节说,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哥林多后书第八章说,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家里面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个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觉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提摩太前书6章18节,又要嘱咐众人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
当我们善待他人的时候,上帝就会使用这些恩慈的举动作为恩典的管,把有需要的人带入救赎的盼望。所以新约将基督徒比作一个身体,将教会比作基督的身体,身体上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上帝的祝福,有能力和资源来扶持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