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实全面的学术角度分析描述国内非体制内教育的著作本就不多,其中写得好的更是风毛菱角。但是,任杰慧博士的这本《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正是其中之一。
任博士运用娴熟而专业的教育人类学学术原则和社会科学的田野调查手段,对国内近几十年国内非公教育发展史上比较有代表性和硬实力的R学堂进行了深层次和全方位的描写,其研究态度之严谨及对教育事业的深度关怀,为我辈示范了一个值得效法的榜样。
在我几年前毕业之际开始在Dr Mountfor指导下做教育研究的时候,深感国内作者所著研究非公教育的专业著作和文献之少,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究其原因,可能如下:第一,非公教育在我国从来不是教育市场上的主流存在,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全方位地指导和掌控我们教育的今天,非公教育仍然是小众且似乎唯有留给那些很有想法又有勇气去实践的家长的选项,这是一条“沉没成本”似乎高得让父母难以承受的赛道;第二,我国“教圈”对专业的教育研究仅仅处在起步时期的蛮荒阶段,起而行者大而有之,但从事严谨系统之教育理论和学术研究者仍是时代在召唤之状态。
因此,我们似乎难以从教育科学的专业角度,对我国之教圈教育进行全面和深刻的描述。这似乎在间接上导致了今天的某种较为有趣却让人无奈的状况——在此领域内开始实践者前赴后继,但至今在此圈子里仍未诞生出一份专业的学术期刊或专著,而以上指标乃是一个专业领域开始真正成熟和圆融起来的重要标志。当然,我们也很可能是继承了前人的某种“先整起来再说!理论什么的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搞….”的精神和路子。对此我深为赞同且甚愿附和之。
但是当我在导师指导下深入研读了美国当代圈内教育大家之中诸如Dr George Knight还有天主教背景的(一位在大学做教授的修女)Dr Mary C. Boys的教育专著后,再结合我国目前之教圈教育实践,我实在开始不淡定了起来。我想,我们的根基贫穷和缺乏想象力的蛮干,其根源和终向,到底何在呢?
在我慨叹国内理论专著是如此匮乏的同时,经过本人在国内已出版之著作的广泛搜罗之下,有两本教圈之外的著作进入了视野,其二就是本文所述之《中国式在家上学》,其二就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13个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前者偏理论,后者重实践,主要是对一些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的家庭的实地访谈,包括郑渊洁老师等文化界大咖。内容甚为精彩有趣,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在一个蛮荒的历史时期,诸多先行者的踌躇和勇气,出发和再出发。
读了任博士的书,才知道原来早在2013年的时候,一个颇为传奇的民间教育组织“在家上学联盟”(又称“不上学联盟”或“非学联盟”——这些名号我从未听说过,恕我孤陋寡闻了)就在当年的年度交流大会上达成了酷炫的“中国在家上学北京共识”。内容如下:“在家上学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儿童在家自学,家长自行教授或延师施教,家长组织微型学校、私塾等施行教育的形式,是一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第5页)
这是我读到的国内圈子明确提出的第一个关于“家教”的明确定义。通读本书,可以感受到本圈父母们的关注和焦虑,其实大同小异:
诸多此类教育社群和组织的出现的契机或说触发点,都是首先由于创立者或组织者自己的孩子迫切需要体制外的教育,无论从教育的原则和目标以及教学法等层面而言,都是如此;
在社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立者本人(一位或多位)的见识眼界和人格魅力,构成了吸引最初一批骨干教师的重要因素(“我就觉得跟着XX老师做教育是有盼望有干劲的。”);
大家对公立教育的诸多弊端和不合乎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学生本身成长之内在规律之处深有共鸣和共振;
对某种更为自然而然且更为适应学生内在成长之规律或特质的教育形态的认同和追求;
因着体制外教育而难以有效处理“学籍”等硬指标问题而带来的焦灼和不确定性心态;
对孩子们将来“出路”的焦灼和踌躇,在此方面其实大家并没有类似于高考的统一解决和升学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出国留学成为主流的选项。
那么,现在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的群体——我们暂且以“教圈”命名之——的孩子们的选择或出路,是否与我们“世俗”的邻舍们有很大的不同呢?我恐怕在某些多有重合的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有时候,我真地会这样想:我们所“折腾”的这一切事情,这一切情怀和勇气,出走的决绝和坚守,以及对那尚未谋面之未来的探寻和持定,真的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和价值吗?如果有,是在哪些方面和意义上有呢?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仍然在做着这些在别人看来是极为非主流又没有搞头的事情呢?这是不是某种如夜晚烟花般绚烂的无效折腾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有时候我想,被宏大叙事所牵引和掌控的人生,实在是难以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作为独特之个体的价值,人们成为了某种伟大使命之奔腾机器上的螺丝钉而不自知,并且乐此不疲;但是,如果我们的人生,在根基性的意义上,从来没有过某种极为精彩又深度嵌入到我们日常之挣扎和灵光之中的“宏大叙事”,那么,我们每日之生命的动力和目标,又将何在呢?
中国近代之教育发展,自从清末一举废止千年之科举制而为新式教育让路之后,就进入了某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如今我们仍然处于这持续进行之大变局之中。时代洪流之下个体之焦虑和无力感是难以一举消除和锚定的,但是,也许我们靠着祂的帮助,仍能以某种奇妙之确信和确幸,而继续前行。本书对于无论是教圈内外,于认识和把握目前阶段国内非公教育之过去、现状和未来可能之走向,都极具学术参考意义和实践之参考价值。
我衷心推荐各位有机会可以读一读本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