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分享/代祷信的意义
既然是一封信,那么它对作者和读者都会有影响。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沟通;而沟通除了交流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彼此的关系。在信仰上,建立了关系才可以让双方在关系中合一,在合一中共同履行神的呼召、被神使用。但属灵关系不会因一两次分享信的写作就产生,需要双方对内容的理解和交流。理想的情形是,通过分享信内容的呈现,让双方都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彼此的信仰,反思自己所处环境下的信仰习惯,彼此代祷。以至于可以在各自的生活场景中坚定地信靠神,在基督里合一。为了神的大使命,共同承担彼此的需要,建造神的教会。
因而,分享信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也是彼此的服侍和造就。造就彼此在基督里成为神期望的样子,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对读者来说:
1、 拓展读者的视野,从分享中得到见证和激励
一个人的精力、生活圈子总是有限的。一方面,有限的圈子会带来稳定性,会给人以安全感;另一方面,有限的圈子也会带来认识和思想上的局限,错过许多不一样的精彩。二者不能兼顾,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平衡。一般来说,稳定性要占据更多的比重,然后适当地接触一些圈外的事物,这样不至于使人过于慌乱,也可以带来持续的突破或成长。
因此,通过分享信可以从作者的生命中了解其服事的场景和内容,有的读者也会记录下他在服事过程中的想法、思考。这或许可以给与读者带来视野的拓展或帮助。比如:一个人只有看见/听见有人在分享其跨文化宣教的具体实例时,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福音要传遍地极的命令。传福音不只是向人宣告几个要点,也包括如何与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之人的交流。要想交流,首先要走到人的面前,生活在他的身边,进入他的生活。而走之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乡、朋友、亲人,放下自己已有的工作、生活。在履行这个使命中,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做法,也必须发明许多不同的方式。这些创新,会带来自身对信仰的反思,到底什么是我们的信仰?是每个周末都参见礼拜?是每次都参见周间团契?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人来说,可能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没有其他基督徒,他该如何?他可能也不认识字,需要每天早起读经才算是敬虔吗?
在作者的经历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困难,被误解、被殴打、被自己过去信仰习惯性实践表达的挑战,忍耐会成为作者生命中很重要的主题。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永恒的盼望,也不能持续地忍耐服事。通过作者在分享中的情感经历、选择、变化,可以让人看到一个人信仰真实的样子,可以看到神在作者生命和事工中的奇妙,或者可以成为对读者信仰的一种激励。
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教会总是有限的。当处于一种有限的环境里时,读者及所处教会的有限经历或许无法体会神丰富的奇妙和信实,而作者的分享信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此外,服事的恩赐或带领也有可能超越这个界限,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稳定圈子的一面,则可能无法发挥圣灵恩赐的全部。因为神总是要兴起一部分人使福音传遍地极,有的人会成为离开自己已有圈子的人。只是,谁知道是哪一位呢?如果没有先听见、看见,谁会产生走出去的想法呢?
于是,分享信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服事。
2、 对作者工作的支持,共同参与到作者的工作中
并非所有人都会离开,那么不能离开的人只能在有限的圈子中做一些有限的事情吗?每次高喊着传福音的口号,却又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当读者看到一个作者的分享信时,就是进入了作者的服事工作当中。每个人,离开也好、留下的也罢都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大家是一体的,是要共同建造基督身体——建立教会的。在这个时刻,人们可以在属灵里建立关系,彼此合一。
通过对作者事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对作者提供支持。支持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祷告、情感。因为人都是有限的,处于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特别需要与人的链接。甚至不需要很大的文化跨度,即使是一点点地与习惯的生活环境不同,人都会感受到压力以及需要在祷告和情感上的支持。
对于作者来说,只是服事输出中的与人交流并不能形成一个提供支持的链接。因为被服事的人在认识、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许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成为作者可以完全同频交流地朋友和支持。作者需要一些能够理解,能够安全分享其感受的人来倾听、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们成为了作者的后援会,读者们被神使用成为了作者的坚固堡垒。读者与作者一起同工,共同回应了大使命的差遣。
参与了就产生责任,因此读者接受分享信,也是自我的牺牲,也是一种读者对作者服事。
对作者来说:
1、监督的需要
人都是软弱的,因而每个人可能都会犯错,都会有懒惰的可能性。所以在自身的服事上需要有适当的监督。一个完全依赖监督来做事的人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同样,一个完全没有监督的人则有很大可能把事情做坏。
通过写分享信,在神的面前诚实记录自己事工的计划、策略、过程和结果,以及伴随每个环节的思考、决策和困难就成为对作者是否向神忠心的考验。作者需要诚实地记录,一方面促进了自己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向人分享以接受监督。通过分享,有可能会带来不理解、带来好的建议,都需要更多地沟通交流。这种进一步地沟通交流,其实也会对作者的服事工作带来更好的帮助,比如:澄清模糊的地方变得更加清晰,打破作者的视野局限以更丰富的方式开展服事……
于是,分享信也是一种把读者拉入自己事工,给予读者一份责任的行为。因此,给与分享信之前,最好征得对方的同意和理解。
2、支持的需要
虽然金钱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支持,但是对许多人来说金钱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在现今这个时代,衣食住行,学习成长,都需要金钱。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似乎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在花钱。对于一般的全职服事者来说,为了让自己的服事工作得以开展,无论是事工的费用,还是个人生活的费用都需要得到支持。结合监督的需要,如何让读者可以放心地支持作者,那么作者有责任诚实地分享自己的事工,以及随之而来的需要。
作者甚至必须打破自己的羞耻、面子观念,将自己的软弱和需要诚实地向读者分享。因为人的不完全,需要有人在各方面提供支持、鼓励乃至劝勉。如果只是自己想办法,没有支持,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也不能专注地把事情做好。
3、合一的需要
分享信也不只是针对可能要支持自己的读者,也可以是与自己同处事工禾场的其他宣教士或传道人。大家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会、宗派,抛开神学的不同,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事为人的背景观念。如何在同一个地区,不是分裂而是合一地为神赢得人心,荣耀神,这就要求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因为在人们的眼里,你们都是基督徒,为何还在彼此争斗呢?那我们等你们争出一个所以然来,我再来信吧。
另外,如前面所说,一线的服事可能完全超越后方人们的想象,一些信仰表达和习惯都需要做出非常大的调整。而这些改变又会影响到作者,当作者偶尔回到后方人群中时,人们会发现他怎么变成这样了?这还是我们以前所认识的那位敬虔的基督徒吗?于是,在平常的分享信里,可以通过具体事工的分享带来一种处境化的沟通。人不离开自己的环境很难想象其他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只有把具体事例呈现出来时,人们才能产生一些理解。所以,为了避免前方和后方的分歧,分享信也是需要的。
我的分享信
每个季度的分享信具体内容,请见Telegram群,加好友@WaterLiu 留言进群。
也可以安全邮件至:ii@iioioii.com 留言获取。
更多联系方式见:联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