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已经成为本年度开年以来最为现象级的电影作品,很多人已经开始谈论和预测这片子票房会破150亿的灿烂前途。采访导演饺子和主创团队的纪录片也已经在B站和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上线并大火。一切看起来都似乎是那么的红火和势不可挡,那个长相和架势酷似红孩儿的很能打的小朋友,踩着风火轮,手握红缨枪,在这萧瑟的冬日中扛起了无数人的希望。
说实话,已经有很多博主在拍视频和写文章剖析讨论这部动画电影爆火的深层次原因,也有不少比较思考和有趣的讨论,这里我就不列举了,相信各位已经读到了不少。也有很多教育类博主从片子里挖出了不少教育和孩童青少年成长的宝贵原则,说实话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不过考虑到片子里哪吒父母之间以及他们和孩子之间温情满满的互动(这和原著落差不小),这个角度也是确实可以想一想写一写的。
于是一时间,中华传统神话故事被我们当代人赋予了深厚了教育启示色彩和靠谱的育儿步骤和策略,我想这是我们的先人不曾设想到的道路,哈哈。本篇并非影评,而是由《哪吒》的爆火联想到的两部动画电影之间的一些有趣的比较。一部是我们说到的已经成为现象级爆款的《哪吒2》(说实话,确实是值得一看,我带着我们家二妹Kathy全程看完,她全程无尿点,看完直呼过瘾,大人也觉得好看,就是那种单纯意义上的好看)。
一部是多年前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顺便说一句123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画风、音乐[汉斯季莫Hans Zimmer,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了解一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无数精神之精髓的理解和拿捏,都是极其到位的;第4部嘛是纯粹的乐色,就当从来没有拍出来过好了)。这两部片子之间有什么内在和深层次的联系?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我觉得还是必须要有的,哈哈。
我感觉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无论是《哪吒》,还是我们家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的《雄狮少年》1、2,内核似乎都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逆天改命”。我想这样的总结是不过分的。当然,至于熊孩子们到底想要逆的是哪个天,改的是哪种命,这个很值得展开来好好说说,不过咱这儿就不细讲了。我想稍微说说的,是这些爆款片子里面似乎普遍很能抓住人的心的一个共同的内核:身份感。
先说下我们的“骄傲”《哪吒》吧。主角,哪吒,从她母亲怀胎起,他的身份就是一个危机性的存在。因为他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正常孩子”(很奇怪,他的两个各个金吒和木吒是),而是一个半人半魔、不人不魔、亦人亦魔的奇特存在。正是由于主角身份的这种天生的二相性,为故事的开展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足够的张力和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和层面上,《哪吒》的剧本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讲故事的高度,保证它是一定好看的。当然,最后观众如何评价,还要看导演讲故事的技巧和能力了。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剧本和小说的内核里面,主角因着各种原因而造成的身份感的不稳定和危机,都处于一个绝对好看和抓人的核心地位。因为这样的内在的本质上的巨大的似乎无可调和的张力,就保证了故事性张力对于一个好故事的基础和架构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逻辑。
在这个意义上,《西游记》最好看的部分其实是孙猴儿戴上金(紧)箍之前的故事,而从他成为斗战胜佛的那一刻起——不,应该是从他决定要帮助和随从三藏去取经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好看了(仅仅是从故事性张力的解除的角度上说,当然,很多人从其他的角度很可能会觉得从那一刻开始才是真的好看了,或者说从那一刻开始孙猴儿才真正成为了孙悟空,这个层面的叙事我觉得《黑神话》的演绎是不错的,不表)。
屠格涅夫还是契诃夫还是我不记得的哪个夫曾经说过,如果剧本的第一幕出现了一把枪,那么剧结束之前,它是一定要开火的。哪吒这个角色的天性的二相性就决定了,神魔大战和人魔纠葛是免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哪吒》的编剧和导演确实是很有水平的,因为他们把一个道德说教和秩序精神非常深重的传统神魔故事改成了一个能够深刻唤起现代人共鸣的关于身份挣扎和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叙事——或者说,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故事——我想,这是这部片子可以爆火的一个叙事上的深层原因。
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不是因为它的风格(虽然有些台词和对话确实有点尬,还有些是非常尬),而是它的故事的内核。我总觉得,哪吒的戾气和攻击性太强——这个角度上他和悟空有些像——而那种温柔、圆融、坚毅和智慧的一面,弱了一点。因为江湖不只是打打杀杀,江湖从来都是人情世故。(元始天尊使劲点头。)
在这个意义上,我确实更喜欢那个名叫阿宝的熊猫。《功夫熊猫》的内核,其实和《哪吒》很像,也是一个自我寻求和身份确认的故事。其实,如果你好莱坞的片子看多了,特别是励志内的那一型片子(其实《熊猫》是很励志的片,你看过就知道了),都只是在用各种花式的风格和技巧讲同一个故事,回答同一个问题:我是谁?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我们年轻的时候(40岁之前?)最喜欢钻研的问题是“你是谁?”“他/她是谁?”“我爸妈究竟是谁?”“我配偶到底是谁?!”“我同学老师和领导TA究竟是谁?”,但是呢,当我们被生活不断锤过以后——有趣的王二曾说过,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被锤的过程——我们终于开始醒悟到,那个真实的问题最紧要的问题,好像从不应该是去追问他人是谁,而是,我到底是谁?
和自己鹅老爹一起卖包子和汤面的熊猫阿宝(Po)想要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他是手艺人的儿子,注定将来要子承父业,继续摆摊推车卖汤面,他的鹅老爹决定要把鹅家汤面配料的秘方传给他,好让他做出来的汤面可以继续制霸面圈。但是这个不安分的熊猫不这么想,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武术的热爱。他热爱一切酷炫热闹的大场面。他想要爬上泰山一般的石阶去亲自看看神龙大侠的选武现场。他居然做到了。他卖面的老爹来找他,劝他回去老老实实地继续跟他做面卖面,别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的,他嘴巴上很老实地答应着,但是阴差阳错间做着爆竹火箭发射器降落在会场的中央——他降落在乌龟大师的面前,他成为了村儿里新的爆款神龙大侠。
造化弄人,命运无常。众人正惊诧错愕时,老鼠师傅向乌龟大师抗议说,这头又懒又胖的熊猫不可能是神龙大侠(至少从颜值上说就是绝无可能的是吧),这一定是搞错了!这一定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巧合!但是——乌龟大师说的那句台词,我觉得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动画电影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并且是最深刻的话——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巧合。至少,我必须坦率地承认,我并没有在《哪吒》12和任何国产动画片子里听到类似给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带来如此深的触动的话(当然绝对也是有可能因为我阅片极少孤陋寡闻所致)。
当我陪着孩子们10刷(我没有,但是孩子们绝对有,他们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至少看了熊猫123的每一部不少于10遍)阿宝第一部的时候,我在想,我竟然会在一部动画片里听到如此biblical的话。我的天。好莱坞的编辑,确实是厉害的,从这句话,我深信他们是真正领悟了中外文化核心的精髓,并且成功地打通了中西精神之间的通路。他们用的语言和叙事,成功地把一部动画片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和人生的深度。这是我从未在好莱坞其他的动画片里看到过的。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功夫熊猫》不只是拍给小朋友看的——虽然他们确实是喜欢得不行——也是拍给成年人看的。我更觉得,小朋友看这片子会不停地笑,成年人看这个片子,会笑着笑着就哭了,并且哭的时间加起来很可能比笑的时间更多。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阿宝的影子,这是这部片子的编剧伟大的地方。
不是每个人最后都会成为神龙大侠——就像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真正“逆天改命”,他们会发现最后他们只是改变了自己——但每个人最终都会领悟到,他们一路走来,他们追求卓越,他们想要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最终他们只是成为了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妻子,某人的丈夫,某人的父亲或母亲,某人的老师或徒弟,某人的牵绊,某人的心结,某人的活着的理由,或某人的归宿,而已。
在这个角度上,《哪吒》讲了一个很爽、但是会让人最后嗨着死去的故事,但是《熊猫》讲了一个很无厘头很搞笑、但是会让人最后自然地去接受自己的平庸和真实的故事。就算我们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却仍是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真正的问题不是无常的命运,而是我们心安何处的身份。因为心安之处,便是家了。
布什内尔(Horace Bushnell)说:“我们一生之久所拥有的,是一个受多方影响塑造的纷繁驳杂的个体生命。一个纯粹的、独立的、个体的、完全只由他自己把控自己生命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此的人只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这样的人在世上从未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We possess only a mixed individuality all our life long. A pure, separate, individual man, living wholly within, and from himself, is a mere ficition. No such person ever existed, or ever can.”)[这段话的出处,请戳这里,我的译稿Nurture: What is it? Pt. 6]
你我能否逆天改命,其实我不太在乎,也不愿在乎。
我活着只在乎一件事——我深信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件事服务的——我们是否能够在选择成魔或成仙之间,有机会,可以成为祂的样式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