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一些不同框架下的理解
今天上午和一弟兄聊了一会,谈到关系在传福音中的重要性。许多时候并不是知识说服人,而是关系赢得人,以及关系见证了神。
今天下午聚会时讨论到福音中的神学霸权,通过定义某些词汇成为一个圈子里的专有名词,在传福音上有着强制别人接受的嫌疑。从而导致人们感受到这种强制性地霸权,使其远离福音。教会本应成为沟通世界与神的桥梁,却在这个意义上彷佛给未信之人关闭了福音的门。教会是否应该摒弃一些与当今文化处境格格不入的专有名词表述,以人们更能理解和接受的词汇(以及表述方式)来述说神的道?(这样的名词如:耶和华。可能对许多人、尤其是信仰中的人来说,这个词也并不显得霸权。)
今天也收到一本提摩太·凯勒的DNA材料。于是,今天大概是思考福音的一天。
提摩太·凯勒的神学根植于改革宗传统,其对恩典、称义和成圣的理解与该传统高度一致。其DNA材料中其实谈得比较简单,大概是因为写作目的的原因。但在这个越发多元化(以至于看起来相当混乱)的世界里,当代神学流派如叙事神学、后现代神学等,这些神学可能对罪、救恩、恩典的理解因着多元化的处境和回应而有不同的侧重或表述方式。于是,如果我们用改革宗神学与这些神学进行对比,或许可以有在多元化背景下更加丰富的看见,以期可以在传福音时减少一些霸权,多一些道成肉身。
改革宗传统对罪、救恩、恩典的理解
提摩太·凯勒的神学根植于改革宗传统(特别是加尔文主义)。在这一传统中:
罪 (Sin)
罪被视为对上帝主权和律法的根本性反叛。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错误,更是人类本性的堕落和败坏(原罪),导致人与上帝、自己、他人和受造界关系的全面破裂。罪的严重性在于它冒犯了圣洁的上帝,使人全然无力自救。改革宗强调罪的普遍性和彻底性(全然败坏)。
救恩 (Salvation)
救恩是上帝单方面、主权的作为,完全基于祂的恩典。它通过耶稣基督的替代性赎罪实现:基督替罪人承受了上帝对罪的愤怒和刑罚。救恩的核心在于称义(Justification),即罪人唯独因信基督而被上帝宣告为义,这是白白的恩典。同时,救恩也包括重生(Regeneration)、成圣(Sanctification,圣灵在信徒生命中持续更新的工作)和得荣(Glorification,最终完全脱离罪恶进入上帝的荣耀)。改革宗强调上帝在救恩中的主权拣选。
恩典 (Grace)
恩典是人原本不配得得上帝之恩惠和慈爱。它是救恩的唯一源泉,先于并贯穿于上帝与人的所有互动。改革宗强调“白白的恩典”(Free Grace),即救恩完全是上帝的礼物,不依赖于人的任何功德或努力。恩典不仅使人得救,也使人能够回应上帝、遵行祂的旨意。
叙事神学 (Narrative Theology) 对罪、救恩、恩典的理解
叙事神学强调圣经是一个宏大的叙事,理解神学概念需要将其置于这个故事框架中。
罪 (Sin)
罪被理解为未能活在上帝的故事中,未能认同并参与到上帝的叙事(特别是通过基督的生命)中。罪是活在错误的叙事、偶像的叙事或自我中心的叙事中,导致与上帝和祂创造的目的脱节。
救恩 (Salvation)
救恩是受邀进入并认同上帝的叙事,特别是通过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所开启的新约叙事。救恩在于通过洗礼和圣餐等方式融入教会这个“故事共同体”,学习按照上帝的故事来理解自己和世界,并活出这个故事的要求。
恩典 (Grace)
恩典是上帝通过祂的叙事(圣经)和在基督里的行动向我们提供的邀请和能力,使我们能够脱离错误的叙事,进入并活在祂的真实叙事中。恩典体现在上帝主动向人启示祂的故事,并在教会共同体中塑造信徒的生命,使其与基督的叙事相符。
与改革宗的异同
叙事神学与改革宗都重视圣经的权威和上帝的故事。
DNA材料中福音框架(坏消息、好消息、大消息)本身就具有叙事性。然而,叙事神学更侧重于将所有神学概念都置于叙事框架中理解,可能淡化改革宗强调的一些系统性概念(如称义的法律层面)。
两者都认为罪是偏离上帝,但叙事神学更强调偏离“上帝的故事”。救恩都被视为进入与上帝正确关系,但叙事神学更强调融入“故事共同体”和活出“上帝的故事”。恩典都被视为上帝的礼物,但叙事神学更强调恩典是上帝叙事的邀请和塑造力量。
叙事神学的积极意义
教会实践: 注重讲道中的叙事表达,强调信徒活出故事而非仅接受教义。
牧养更新: 从教义灌输转向生活故事分享,让信徒在日常中经历信仰。
伦理反思: 不再是普遍原则的机械应用,而是在故事情境中实践正义与恩典。
叙事神学重新赋予圣经故事生命力,打破教义化、系统化的僵硬表达,鼓励信徒以故事入信仰、在生活中讲述信仰。这种对生活中活出信仰经历的强调,也符合改革宗对信徒追求敬虔生活、凡事皆敬拜的观念。同时,这种叙事的视角似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今天下午交流时所谈到的霸权问题,在当下处境下如何着手福音,以何种方式传递信仰其实有多种可能性。
叙事神学的缺陷
叙事神学强调故事性和情境化,但相对缺乏系统的教义阐述。这样必然会导致忽视基督教信仰中核心教义的普世性和客观性,使信仰变得过于主观和灵活。 因为其允许多种故事解读,容易导致神学观点的相对主义。这点类似于人们凭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神的启示来认识圣经。凯文·范胡泽尔(Kevin J. Vanhoozer)在其著作《圣经话语的戏剧》(The Drama of Doctrine, 2005)中指出,故事并不能代替教义,二者应互为补充。
因为没有系统性的教义,那么在涉及具体应用上的道德实践时就会显得模糊,可能会伦理上的混乱。虽然今天的许多伦理议题本身也没有很好的达成共识,但这样的叙事无疑会使其更加混乱。
过于关注圣经作为故事集,可能淡化其作为历史记录的真实性。这就使得建基于真实历史事件上的信仰根基受到挑战,如果没有真实的复活,人们的盼望也会如圣经所说成为枉然。
后现代神学 (Postmodern Theology) 对罪、救恩、恩典的理解
后现代神学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受到后现代哲学对宏大叙事、理性、确定性和客观性批判的影响。其观点差异较大,可能无法标签化其神学观念。
罪 (Sin)
后现代神学可能对“罪”的普世性或本体性定义持怀疑态度。罪可能被理解为未能容忍差异、压迫他者、坚持排他性的真理宣称,或者未能拥抱破碎和不确定性。它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不正义、权力滥用和排斥性话语。
救恩 (Salvation)
救恩不是从普世性的罪中被拯救,而可能被理解为从压迫性结构、排他性真理宣称或僵化的身份认同中获得解放。救恩在于拥抱多元、差异、不确定性,并在破碎中找到意义。它可能更侧重于现世的解放、社会正义的实现以及对边缘化群体的接纳。
恩典 (Grace)
恩典可能被理解为在不确定和破碎的世界中体验到的意外的礼物、相遇或连结。它可能体现在对差异的开放、对弱势群体的怜悯以及在缺乏宏大叙事指引下的生存能力。恩典不是来自一个确定的、主权者的单方面行动,而可能是在关系、社群或日常经验中涌现的。
与改革宗的异同
后现代神学与改革宗在很多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改革宗强调普世性的罪和客观的救恩真理,以及上帝的主权和确定性;而后现代神学则对普世性、客观性和确定性持批判态度,更强调多元、差异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神学可能质疑改革宗的替代性救赎观和称义的法律框架。两者在对社会不正义的关注上可能有重叠(改革宗的公义观),但出发点和神学框架截然不同。
后现代神学的积极意义
后现代神学质疑绝对真理的单一性,认为神学应当与多元文化对话。这种开放态度显然会导致坚持传统神学的不满,但如今天的分享中对霸权的担忧,我们是否必须要用某些词汇或表述习惯作为对福音的定义?是否可以从神在世界和每个人身上的普遍恩典中,结合其自身的文化处境,而引入圣经真理的阐述?既用多元文化中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上所蕴涵的普遍恩典作为福音的切入点,优先采取接纳的态度建立起沟通之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讨论普遍恩典下该多元文化的有限性,从而引入特殊恩典的交流。这样,或许会使教会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中更具包容性,帮助基督教信仰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
后现代神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它将罪视为破坏关系的行为,强调修复和解的过程,这种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合“彼此相爱”、“社会见证(多3:1~2)1”等的传统关注。可能在如今部分教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仰私人化,强调个人的感觉、灵修和知识更新,而较少地在教会中与人有亲密的链接,以及较少地公共参与导致人们对教会产生了错误的印象。于是,后现代神学的这种关注实际也是一种呼吁,通过超越个人救赎观,教会需要在社会公义和群体关怀上投入更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和慈善行动。
后现代神学强调自我批判和反思,帮助教会警惕僵化的教义和过度的制度化。这种批判精神其实有助于促使信徒不断反思信仰实践,使教会保持活力和更新,不断回应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文化变迁。而非总是以过去的传统、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感觉、过去的教会历史等作为僵化的标准。不但意识不到这种僵化,反而以此而保守之荣耀。而在真正的真理上缺乏保守,只是在具体行为上成为枷锁。
后现代神学打破传统权威结构,强调群体中的每个声音都应被重视。这使教会去中心化,鼓励平等与共融。更具民主性和开放性,减少教阶制度的压制,推动基层信徒积极参与教会生活和决策。
后现代神学的缺陷
后现代神学质疑绝对真理的存在,倾向于认为所有神学解释都带有文化和语言的局限。这种相对主义使信仰失去稳固基础,容易引发信徒对核心教义(如基督独一性和圣经权威)的困惑,甚至导致信仰解构。
后现代神学往往强调恩典的普遍性和包容性,甚至认为救恩超越基督教范围。这种观点有时被批评为“普救论”或“多元救赎论”,违背了圣经中基督救恩的唯一性(徒4:12)。
后现代神学在道德伦理上常表现出模糊性,强调文化和个人视角的多样性,较少承认绝对道德规范。这种立场容易在社会道德议题上陷入困境,如婚姻伦理、性道德和社会公义等问题上立场不清。虽然传统神学也强调对罪人的接纳和包容,但并非模糊真理来消解罪。只是用爱来胜过罪,同时也会指出人身上的罪。正如林前13章保罗对爱的阐述:“……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对道德的模糊可能会一时使人得到接纳和包容,但是社会层面的长期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缺乏共识和基础,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动荡和争议当中。
后现代神学重视社会改革和群体关系,但容易忽视个人灵性更新和圣洁生活。这种倾向会使教会更多参与社会运动,而忽略个人悔改和圣灵更新的核心教导。圣经不仅关心社会公义,也强调个人成圣和生命改变(罗12:2)。
-
参见《教牧书信中的教会生活》,社会见证 或 温柔形象 相关。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