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二三事(4):“乐教”,五条人,& 街福啊(Jesus 4 Rock)乐队
这个暑假酸爽得很。八月开始,每天早起,送老大Calvin上游泳课(当然好处就是我也可以拖着我这40岁的老弱残躯在泳池里焕发生机)。白天在游泳馆度过,读当代加拿大天主教哲学家泰勒(Charles Taylor)的巨著《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英文原版(精彩,实在是精彩,推荐大家参加聪哥的线上读书会跨文翻译自选(自限)项目:《世俗时代》)。时不时写写字,发发公号。倒也陶冶了情操,怡然了自得。
前两天的教育文章,感谢大家的捧场。我不敢说我已经掌握了我圈流量密码。我只是觉得,那篇文章如果能让大家开个天窗透透气,就很好了,我很满足。
也兼职做老大的语文助教和学习小秘书。特别在娃儿的古文操练方面,最近颇有一些的感触。感受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越来越体会和笃定,汉语之根,汉语言之美,在我们老祖宗那里,在文言文。
应该这样说:现代汉语掌握得好的,文言文不一定好;但是,古文底子好,现代汉语和日常口头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不,应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为什么呢?在我和孩子一起细抠了很多篇经典的文言文之后,我发现,我们祖先的语言实在是精练优美得不像话。我老早就觉得现代人说话比较啰嗦(川渝人均rapper的含金量你懂不懂)。
读多了古文以后更觉如此。我大概感觉如下:我们现在要用20-30个字才能说完说清楚的事情,古文应该最多10个字就搞定。现在要用90-100个字的事情,古文可能30-40字,甚至更短,就搞定。并且不只是搞定,更是很有味道和韵律在其中。也许就是一个字:雅。
《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出师表》《守株待兔》等等,都是极好的篇章。渐渐明白古人所谓“熏陶”之深意和重要性。娃儿从小起,若要有效培育其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足够的品味,实在是需要常常熏,常常陶。
以前看电视剧,总觉得私塾父子带着一群小童摇头晃脑诵读文章总觉得超搞笑,现在慢慢明白,哦,原来那么有韵味的文章,自然是要摇起来晃起来扭起来读,才能体会其个中滋味啊。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语言的境界,差不多就是一个人人生和世界的境界。我们最终所能够认知和把握的,几乎超不过我们的语言和词汇量的边界。因为,语言确定了,也限定了我们的宇宙和存有的奥秘。和孩子一同遨游在古人的句子和辞藻之中,实在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文言文是我和孩子的奥德赛,通往永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