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代码

测试代码

Water、Nicholas、Rebecca内容备份

  • 阳光雨露
随机文章
  • iioioii.com内容提供
  • 首页
  • 作者列表
    • Nicholas
    • Water111
    • Rebecca
随机文章

也是书评(2)| 朱永新与《未来学校》

BY

Nicholas

喜欢写字。

2025年9月28日
标签:书评
分类:未分类
  • 点击分享到Telegram(在新窗口中打开)Telegram
  • 点击分享到X(在新窗口中打开)X
  • 点击分享到Facebook(在新窗口中打开)Facebook
  • 点击分享到WhatsApp(在新窗口中打开)WhatsApp
  • 点击分享到邮件(在新窗口中打开)邮件
  • 点击分享到打印(在新窗口中打开)打印

按:最好的教育到最后,都是为人的成长服务的。人与人在教育活动中的联结,是一种本真和自然的联结。本书是除伊里奇(Ivan Illich)博士的《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之外,对我的学习社区的构想很有启发性的著作。推荐阅读。本书另有一个更为学术化的版本为《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够想》。读者如有兴趣,可一并参考之。

—————————————

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是近几年我读到的国内教育学者比较有原创性的一个著作。

作者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曾在大专院校任教,于20多年前在国内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以“过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的教育实践。

我没有和这个运动圈子里的参与者打过交道,只是从本书表现出的理念和倾向来说,我是很认同作者对教育本质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教育路径的探索的。

无论我们是父母还是教师,或是各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稍有一些教学经验以后,我们都会慢慢发现,在教育过程中最有挑战也最难取得突破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追求成长的动力的问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有效催生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内驱力”。

相较于传统上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预设了教师是“全知全能”的那一位教育主导者,而学生都像是头脑和心灵一片空白的白纸和处女地,等待着教师去灌输和开垦,洛克所谓tabla rasa),现代教育越来越转向一种对学生能动性和自驱力的重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说,是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的。

有人认为这非常不好,因为这等于是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权地位和从属地位颠倒了。这样操作还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呢?但是这样想的人可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常识:

第一,人人受造有祂的形象。这一点是不会被年龄、经验、阅历和教学中的地位所规限的。每个人都有祂尊贵的形象样式,这已经预设了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是有可能互换的,而且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不就是古人所谓“教学相长”的含义吗?

第二,有没有可能,在真正的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被一种多中心的模式所引导的呢?(我倾向于认为“多中心”去“去中心化”这个词要好,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没有中心或焦点的。)

除了我们默认为处于强势和主动地位的教师,还有看似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其实还有那位看不见的帮助者和启发者,在前两者的心中和头脑里不断地工作着,带来整个教学群体的成长和成熟。所以,我们又何必那么纠结到底谁是中心这样一个问题呢?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作者提出的,称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的未来教育范式。

学习中心不仅仅是是一个教与学的地点或机构,按我的理解,它是将来社群性的教育活动会主要发生于其中的,人与人透过各种垂直的、水平的、群体的、私人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关系,建立和凝结而成的一个个为着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暂时或长期的学习单位或单元。

换言之,学习中心实际上是由一群群对完成某个学术目标或求得项目的解决,而自发形成的,具有高度主动性和内驱力的学习社群。

另外,作者正确地发现和强调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无论怎样的成功的教学,核心都是在于成功的人,而不是成功的教材或体系。因此作者提出,可以真正使人学有所成的学习中心,其形式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无论是将今天的各级公立或民办学校、校外教辅机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甚至是公立的图书馆,和一些具备教学条件的家庭,都可以成为在一个庞大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的学习中心网络中的一员。

如果这一条件得以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达成(我相信如此),那么学习中心的模式,实际上就最终实现了互联网最初出现时提出的理想:有意义地直接联结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读罢此书,还有几个附带的感受。

第一,任何教育模式的革命,确实是伴随着各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形态的变革的。例如,在封建时代不可能出现后来公立教育的体制,因为那时候低下的生产力,和各自为政的政治形势,不可能建构得起一种全国统一模式的教育体制。

类似的,20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去学校化”运动(the deschooling movement),也是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崛起的。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人类越来越渴望免费贡献自己的知识成果给一切有需要的人的极大热情,都大大激发了这一种足够越来越绕过高度机构化、组织化和板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的运动。

因此,在一个重要的层面上,我认为当代“去学校化”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再次打破教育必须与某种“专门的”教育机构绑定在一起(而因此事实上带来诸多的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圈层垄断等问题)的错误预设,让教学活动回归到较为的、充满乐趣和可能性的、属于人的教育中去。

第二,本书对国内的homeschooling家庭比较友好,具一定启发性。

总结起来,我觉得想要做好此种类型之教育的信徒家庭,可能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基础性考虑。比如:

  • 学术储备。父母或共同体之内是否具有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人?我觉得底线就是教不教得好公立学校的教材。不要小看这些“世俗”的材料,里面凝结了无数一线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情感稳定。没有人会受得了一言不合就进入“属灵高峰”或“属灵低潮”的教师;
  • 群体支持。父母-教师是否有较为稳定可靠的群体(不一定和教学直接相关,但是可以在许多方面支持到前两者)支撑。短跑看恩赐,长跑看韧性;
  • 灵性成熟。由深刻的“内力”推动的教学,才不会成为再而衰三而竭的花拳绣腿。

回到未来的最佳路径,就是关切当下,因为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及其实现,都是由每一个当下的瞬间凝结而成的。

在人性的自我救赎和成熟上,我们可以且理当做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在那双无形之手所掌管的教育未来上,我们却要做一名正常的乐观主义者。

无论如何,实实在在地享受好你的当下,总好过总是在踮起脚来,眺望虚无的“明天”。

“在行动的过程之中,任何蓝图都可以继续修订,可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237页)

“只有把指向未来的美好心愿,倾注到当下的生活中,落实到点点滴滴的言行之中,才能创造无限美好的今天。如果今天的每一个人,在教育之中,都真正拥有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就在当下,我们就已经拥有了无限美好的未来。”(238页)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也是书评(1)| 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Post Views: 336

PS:
①本站内容由不同”作者“提供,相互之间观点不尽相同;欢迎返回作者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点赞、转发和关注。
②欢迎了解和支持不同作者的事工。

邮件订阅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上一个标签
下一个标签→

最近更新

  • 读《世俗时代》(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29日
    如Eddy哥所言,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某种介于应激和自嗨的状态中,直到永远。因此,我也乐于坦然承认,我现在正处于……阅读更多:读《世俗时代》(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精彩过一生(终)|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你要留下或是离开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27日
    按:重庆人是不相信秋天的。如果重庆有秋天,也只是一夜间的事。夏天结束了,冬天还会远吗?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阅读更多:精彩过一生(终)|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你要留下或是离开
  • 精彩过一生(2)| 结或不结,生或不生,这可能不是个问题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26日
    按:对于有些人而言,到底要不要结婚和生孩子(其实这是两件事),是一个重大的议题;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因着他们对一……阅读更多:精彩过一生(2)| 结或不结,生或不生,这可能不是个问题
  • 精彩过一生(1)| 白天不懂夜的黑,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24日
    按:猛然发现,又有库存可以盘了,这真是泰库辣! 在eddy哥犀利分析批判过近些年在我圈流行的“箭袋神学”或“纯……阅读更多:精彩过一生(1)| 白天不懂夜的黑,总把新桃换旧符
  • 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终)| BE FREE. HE SAYS.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21日
    按:库存盘完了,嘿嘿。以后要再写群体类的话题和八卦,就打算并入思索中的“改圈往事”系列。 絮絮叨叨,啰啰嗦嗦,……阅读更多: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终)| BE FREE. HE SAYS.

标签云

NLC 世俗时代 书评 信心 养育 圣愚记 婚恋 学习社区 家教 巴文克 教育哲学 杂记 灵修 社群 纽毕真 读书笔记 课程 转载

内容分类

月份归档

⭐⭐⭐⭐⭐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最新留言

  1. Mr.chen 发表在 十年之后,我放下了。你呢?2024年9月15日

    那个著名的北美神学院不会是五台山吧

  2. Nicholas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3日

    已发你的邮箱

  3. hudson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2日

    请问,如何可以看到你的这篇“纽毕真宣教神…

Stay in the Loop

  • WordPress
  • X
  • YouTube

Copyright © 2024 | WordPress Theme by: SiteNe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