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继续盘(发)库(旧)存(文)。最近处于深度和剧烈的“系统重装”状态,需要些许节奏的调整,方能重回日更的精神。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暂无具体的打算,可能会继续更新“读《世俗时代》”系列,和一个也许不太正经的半自传反思录:“改圈往事”。
重发这个系列,某种意义上,算是我对我的过去继续的告别的一个延续。当然,我也很了解,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很具体的,我今日成了何等人,与所塑造我的过去,总是存在着这里和那里、这人和那人、这地和那地、这书和那书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SO, i dont wanna struggle any more, and i dont need to, just let it go, and let it flow. 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 for the Bible tells me so.
另,较为可喜的是,从我开始写作这个系列,直到今日,有一些与此议题相关的经典书籍,已有汉译,无论是纸质或电子(恩道/微读),都已有可获得的渠道。读者朋友们若有兴趣,请自行关注之。
本系列共5篇文章,曾以“圣愚记”为题,发表在本公号。这是第1篇。
开始一个新的系列:“圣愚记”。英文可以做“The Funny Story of a Holy Fool”。
那么,这位可爱的Holy Fool是谁呢?其实,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Ta,也可以是任何一位在寻求祂和认识祂的道路上,曾经或现在以及将来错得离谱、错得可爱,也错得很真诚的人。
我需要首先声明,我写这个系列,不是为了取笑、嘲讽、和故意冒犯任何人,或任何一位信者。虽然Eddy哥有名言曰:“写作就是冒犯,更多的写作就是更多的冒犯。”但是,在我等愚见里,写作不只是(有意义的、优雅的、有深度的)冒犯,也可以是日常的抒情、温馨的反省,甚或抓住生活之电光火石瞬间的一首小诗。
所以,我更希望自己写的东西,不是为了冒犯而冒犯(直至今日仍是如此),而是在该有冒犯的时候,就合乎中道的“冒犯”一下。但是,我希望,这样的温柔的一下子,可以让被“冒犯”的朋友们豁然开朗。若能如此,真是写作之崇高目标和真意了。
之所以有意写这样一个话题,某方面来说,是出于在我(曾经)的职分上,对国内信者群体的长期观察和思考,而得的一些片段性省思。
也许,已经有不少圈内人士指出,国内群体的底色就是“反智”“基要”“封闭”,然后娴熟地开始引用马可-诺尔(Dr Mark A. Noll)的巨著《福音派的思想丑闻》(The Scandal of an Evangelical Mind)来佐证和批判之。
对于这样一通熟练到让人心疼的操作,我辈自然是高山仰止。因为对于Noll这种量级的学者,国内许多孤陋寡闻的朋友(我曾经是其中之一)连听都没听说过,自然也就无从丝滑和整全地引用他的观点,来指正国内之陋习了。
因此,我只敢从一个一直都呆在国内,也(曾经)一直都在服事国内朋友,也想要有意地从一个国内和在地的视角(参考项飙所谓的“附近”),来观察和思考的人(当然,我也碰巧知道Dr Noll,我也碰巧读一点英文的东西),来分享自己的陋闻和愚见吧。
所以,各位可以放心,在我指出任何人可能就是那位可爱又憨包的Holy Fool之前,我自己,一定就首先是那位真正的Holy Fool。因为,作为一位在祂里面的saint,谁没有fooled过呢?
许多人有以下一些难以言喻,但又时常会冒出来的感受:
- 为什么我们在信者群体中,我们经常可以很自然地谈论的那些话题,比如赚钱、鸡娃、升迁、移民、爱国、反帝、嗨皮、趴体、打个游戏、找个喜欢的人谈恋爱结婚……都似乎会比较容易被批判或被“爱心地”纠正呢?
- 这些似乎不都是常识吗?不是说他们没有什么禁忌吗?为什么我到了他们圈子里以后,这样那样的“不可以”“不适当”“不太好”“要多想想”“要慎重”“我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做”就都在很恰当的时候冒出来了呢?啊真是气死人了!这些人真的是一群老古板啊!!
而在另一些的情况里,画风可能是这样的:
- 啊我不知道哪里不对可我就是觉得哪里不对;我身边的朋友告诉我不可以穿太“暴露”的衣服去参加Sunday Service,但是好像没有人给过我一个具体怎样才算是“不合适”之衣着的标准,啊真是抓狂;
- 还有我的慕斯告诉我说,你最好不要买这个地段的房子而是买那个地段的房子,因为我已经为那边pray过了,所以一定有祝福的,还有你定下的时候记得叫上我我们一起去,哦那我试试看好了;
- 还有我的慕斯吩咐我,说谁的书推荐看谁的书不推荐看、哪里出版的书能看哪里的不能看,他好像要给我们一份《禁书目录》也;
- 还有我的慕斯命令我,开会的时候要把手机全程关机免得我们的属灵气氛受到任何搅扰,但是会议结束后开机一看我的老版给我打了N个未接都是极其紧要的事情,然后我就被降职、减薪和裁员了。
Oh no!! 所以这一切看起来没有啥问题但是又让人持续抓狂的现象到底是怎么肥事?这些似乎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啊喂?!
朋友,我负责任地告诉你,有的。但是我接下来要给你的一系列的解释,可能和你想象中的或者你想要的那种解释,不太一样。
以上种种在国内圈子里的趣事(有些是我亲身经历或目睹的,有些是我道听途说来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很多人或者群体,在获得信仰的身份以后,却同时因着这样那样的原因,部分或近乎于全部的,失去或屏蔽了常识。
我说的常识,具体来说,是指祂在创造和维护这一切的时候,所赋予诸事物之内在规律,和发展路径。换言之,这些很可爱的常识,无论对于信者,还是不信者,在实践和使用时的客观效果和结果上,都是一样的。你相信这件事吗?
可能有人不相信这一点。有人倾向于认定,一旦一个人相信以后,TA就立即和不信者在任何方面和意义上都完全脱离了,无论从哪个意义和角度上来说,他们两者都活在了完全不同的世界,或界域(realms)里面,他们很喜欢用“分别为圣”这个biblical term来指代这样的观点(以及对他们而言的“现实”)。
(古早好书,作者是今天所谓Religious Right的“祖师爷”薛华,他的一生非常丰富和精彩,国内已经他的传记;对于仍在“改圈”挣扎灵性与智性之关系的朋友们,我忠心推荐本书;有可能,你会在薛华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每当我们遇到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状况,比如,经济下行,环境恶化,战争,自然灾害,等等的情况,我们似乎看不出来在这些状况之下,信者和不信者被明显地区别对待了。总之,如果我们持守这样的看法到底,那么我们应该比较难在生活中做到完全舒适的自洽。
另一种可能的观点是,就像巴文克(Herman Bavinck)那样,爽快地承认,我们作为信者,和所有不信的朋友,都活在同一个Kosmos的界域里面。
也是书评(8)| 再完整的世界观也架不住白描的现实,但可以很自洽
“我们”,和“他们”,都同享在本质上一样的、同一个时空,和其中一切的悲欢离合。我们彼此的不同,主要不是活在不同界域之中的不同,而是在神学身份和永恒处境上的不同。
并且,正是因为祂赋予了信者在目前阶段里的、这样一种宝贵的身份和责任,我们就有了一万个正当的理由,和深刻的动力,去参与眼前这同一个世界中的生活,及其中所有的精彩与平凡、苦难和悲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洛夫莱斯经典著作《属灵生命的动力》英文最新版)
在接下来的这些个文章里,我可能会从如下一些方面,来尝试剖析这样一种“China特色”的“圣愚”情结,以及给出我认为的一种较为Gospel-centered的反思进路:
– 释经的 Hermaneutical(到底什么叫做“主内”呢?)
– 神学的 Theological(平常讲道理都需要懂一点神学吗?)
– 群体的 Communal(勒庞的《乌合之众》到底讲了什么?)
– 文化的 Cultural(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 常识的 Common Understanding(连这您都不懂?)
– 搞笑的 After all, FUN
也许,就像已经有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国内群体确有非常深重的fundamental情结。我现在倾向于认为,这至少在国内群体关于智性方面的特质,确实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背景性因素(当然,除了智性,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素质,也是不能忽略的)。
但同时,也需要坦率地承认,这可能给了我们在讨论类似问题的时候,一个很方便的靶子,或不会说话的稻草人。
但是,我辈所欲,不在发泄,亦非纯粹的批判,而更在乎医治与更新。若本系列或稍能成此心意,则善莫大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