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掰扯一下所谓的对传道人的期待的问题。这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不好说,但是我可以确定它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多时候也许是以一种非常拧巴和纠结的状态存在的,或是以非常类似的面目出现的。
想起来,刚开始做事的时候,我也号称是(在心里)筹划过一个讲道系列:“如何对传道人有正确的期待?”现在想起来,其实是作死的节奏。我当时的直觉告诉我也是如此。啊,我想,还好没做。不过我现在很放松了。其实如果做了该死还是会死的,所以结局其实都一样吧。不过做了可能会死得更快。哦对了,说到这里,以前圈子里与我有过工作关系的朋友们若是看到本文,就不要再联系我了吧。无论是打电话、发短信、托人来找我、或是让我上tg(抱歉我真不知道这个缩写是什么意思),都请统统不要。我爱你们(过去式),但我现在要好好地过我和我们家的生活(现在式)。官方层面的事情,你们想要怎么处理都可以的,我真的无所谓,也完全不需要来特别想办法通知到我。
所以请一定理解并尊重我和我们家的隐私,阿里嘎多。话我只能说这么多。凡是类似情况的我一律不接、不回、没想法、不需要问我、不需要征求我的意见。对于聪明的圣斗士来说,同样的招式只会生效一次。下次再用,就不好说了。
啊,话说回来,期待的问题。好接着聊。请注意,我接下来不会再写这样的句式:“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是…..”NO。没有那么多本质的问题。真的没有。其实大家都想多了,所以庸人自扰之。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特别简单,就是群体里面工作职责和边界没有厘清造成的。这解释够简单吧各位?好了,一定有好事的朋友来问我:那么工作职责和边界又是怎样从一开始就没有厘清的呢?也很简单嘛,就是大家既没有这样想过,也不愿意这样去做。国内群体似乎普遍有一种的气氛,就是非常抗拒把教会看作是一个类似于一切世上机构组织的、而又非常、非常、非常特殊的群体,不受任何普遍规律和社群准则的约束和规制,也绝对不能用类似的语言或意象来描述之(但是我没有记错的话WCF的开头有一段不是这样说的)。
马上就会有人来提醒我,哎哎,作者,难道你不承认圣经对教会的排他性论述和描写吗?不急,让我接着说完。我能想到的几点,在国内语境下,仅仅用来阐述这个问题(请注意只是尝试去阐述和描画,而不是要奢望去解释),也许可以让这个很拧巴的问题变得稍微可理解一些:
– 许多人在潜意识里把传道人等同于旧式大家族的大家长(族长:有我的事儿?)。
– 既然是大家长,不管年龄多大,经验是否丰富,长相是否够老成或持重(“长——老”),全都统统视为是江湖老手。人情世故样样拿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耍得就是一个七十二路变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旧式大家长是哪样的家长?那当然就是事无巨细做保姆,吃喝拉撒全管完嘛。不然哪能叫家长呢,对吧?这符合很多人对“家长”的刻板印象嘛?我想是非常符合的。
那么各位,请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你我在这样的“家长”之下能坚持住不窒息吗?我想恐怕是难的。如果你已经40岁了,还有人天天来提醒你在你耳边念叨着注意吃喝拉撒的问题,你会作何感想呢?因此我曾经的服事哲学其实非常简单:大家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事情点到为止。但很明显,很多人对点到为止是没有感觉的。必须要重重的点,狠狠的点,一直点,常常点,才会稍微有一点还在过日子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总是把他们当中的成员当作没长大的小孩哥,其实说明他们的内心成长阶段是非常幼稚的。
小孩子越小的时候把几乎所有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放在父母的身上,因为父母是他们确信只要撒泼或撒娇就一定会有“向上管理”的回报的对象。他们天生就知道这一点,不需要教的,完全不需要。但是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甚或老年,依然是如此的心理状态,那么实在是让人有些灰心的事情罢。不得不说,在我们的身边,似乎是充满了这样的人。
这个问题有解吗?Well,那要看您从哪个角度来解了。标准答案大家自然是知道的。爱嘛。别问,去爱。爱就完事儿了。因为经上说了,只有舍己的爱才能解决一切问题,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那么,不那么标准的答案呢?那,我很直接的啊:无解。是的,无解。其实说大点,这问题基本上是教会这个群体解决不了的,这跟社会文化和时代风格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你不能指望一个过惯了单位生活的人一进入到群体中就成为一个很习惯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的人,这对对方也是很苛刻的要求,这我也很理解。我想要提出来的,是这样的一种解释的可能:有没有可能很真实很残酷的代际差异在我们这个群体中也是很真实存在的?不,不是有可能,这就是现实。So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否认这真实的差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摩擦和张力越来越大,伤害越来越深。你有没有过那种感受,就是无论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因为在某些场景下解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一个人已经决定不再相信对面之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打定了主义要去猜测对方的每一句话的言外之音的时候,你说…….啊,好累。光是想想都觉得累。算了,大概就写到这儿吧。
大家都把无条件地去“俯就”对方(不是,应该说是无底线地用出卖尊严的方式去和稀泥般的讨好)当作是无上的美德。但是我现在看得很简单了。这不是美德,这是自虐,这是情感和心灵的自杀。集体主义的幽灵盘旋在群体的上空。挥之不去,召之即来。
– 有人因为做了很多事而别人没做够感到很受伤,于是他们去pua眼中“不敬虔”的人而确认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合祂心意讨祂喜悦的。
– 有人常常在群体中哭诉“这里没有爱呜呜我要走了这里好冷漠好残酷”然后原因是因为TA住了几天院没人去看TA。
– 有人认为不该把星期天开始的时间往后调一点来“俯就”周间工作辛苦的年轻人们认为这是完全没必要甚至是纵容懒惰和迟到的举措。
啊,好了,蜀黍我现在去的地方啊,是号称10:30开始的呢,并且事实上也是经常不能准时开始的呢。But who cares anyway? 我从未体会过如此放松和享受的周末。
我太太跟我说,你造吗,以前每到周六啊,虽然你嘴上不说啊,但是我可以抓到一大把空气中的焦灼和紧迫感,你的眼神在不断地提醒我和娃儿们:明天是主日,不要迟到;明天是主日,不要迟到;明天是主日,不要迟到;明天要服事,今天早点睡….但是最近呢,你猜怎么着,这种感觉,没了。
我跟我太太说,亲爱的,你造吗,这一天所本要表征的那份最深的惬意,和无上的自由,我终于开始感受到了。所以,我又是我了。
所以,期待什么的,就随便吧。你有期待的自由,我有死活不满足你期待的自由。
成也期待,败也期待。啊,期期待待何时休,往事几多愁。幽深坟墓无一物,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再赠一句给我曾经的“同行”们,免费:
你要酷一点。满足不了期待,就满足不了吧。如果你是活在祂的里面,而不是他人的眼光里,或许,就有了真正的自由和喜乐,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