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喂奶是为了断奶。教书是为了不教。牧养是为了不(自)牧。睡觉是为了不睡。咖啡是为了肠胃。
——————————————
系列第6篇。
今天聊一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或说,控制欲问题。
分析具体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大家普遍的经验。
有许多人认为,中式教育的核心就是控制和服从,我认为这话大概是很没毛病的。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在“很不堪的”公立教育中),总会觉得有很多的题目做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完全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青春和抑制我们的荷尔蒙(哎,你是对的)。
其实,我现在明白了,这些题目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只是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对于出题的人来说,那可是大有意义的。
什么意义呢?你需要明白,最高级的出题技巧,其水平并不在于题目的水准本身,而是出题者透过题目所传递给做题人的隐含知识,或曰那些若隐若现的“绝对真理”。
没错,出题和做题,其实可以演变为一种规训和受训的艺术。
韦贺特博士(Rev Dr Jim Wilhoit)分析比较了三种主流的教育形态:
– 浪漫派(Romantic,卢梭为代表)
– 传授派(Transmissive,现代公立教育为代表,也许也可以包括各类标准的学校体制的C教)
– 成长派(Developmental,杜威为代表)。
这些派别可以代表有史以来几乎所有的主要教育模式,或曰教育哲学,而各派可说是各有千秋。
浪漫派极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好像园丁,不能过度干预学生的成长,否则后者不能自在。
传授派注重将老祖宗的所有好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用较为统一的考评标准,来检测所有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书面知识)的程度和质量(各位,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成长派注重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极其看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认为人是在与其周遭环境的不断互动之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因此,成长派相信,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造就了人。
现在,您觉得,到底哪一派更有道理呢?
韦贺特是这样总结各派特质的:
“当一个孩子读了一段圣经后,浪漫派教师会问他,你从其中得到了什么体验?传授派教师会问他,你明白了这段经文的意思吗?成长派教师会问他,这段经文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和改变?”
你看,这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带来的教学法取向的巨大不同。而教学法取向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教师背后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规约和安排了一个群体的教育道路。
很多事,似有天注定。
依我之见,许多中国教师和父母,所以在教学之中,不太愿意,或者比较不敢于放开孩子在解决问题上的思路和路线,而是只给他们一个大的框架和方向,把许多细节交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完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缺乏教育活动上的安全感。
但同样的情况,在我观摩我太太用Math in Focus(美国公立的数学教材,属于所谓的CCSS核心教材系列,这是奥巴马时期整出来的体系,不提。)来教我们家老大20以内的加减算法的过程中,就极为不同。许多人对国外教材的第一眼感觉都是很简单,而且是那种令人发指的简单。
但是,熟悉这些材料以后,我领悟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国外的教材比较注重训练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咱们就换条路,总是能走得通的。这对孩子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自信,以及创造力的培育,都是极好的。
那么,这对我们具有严重的教育路径依赖的国内父母和教师们来说,有什么启发意义吗?
前文所谓教学之中的安全感,并不是一种很泛的情绪,而是和教育者(在此包括父母或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的水准、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把握、对受教育者的具体了解和俯就,以及对于那位真正的教育者在教学之中的工作规律的把握,都是息息相关的。
可以说,教学活动之中的安全感的体现,是一个教育者的底气和对圣灵顺服的具体彰显。教师的控制欲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当孩子们还年幼的时候,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和父母给他们划定一个非常具体的教育和生活边界,达到保护和过滤不良影响因素的作用。
但是,这个边界,或说栅栏,应当随着学生的成长,而调整,继而逐渐拆除,代之以更加开放和具有启发性的边界,使学生在更广大的世界中,乐意自行探索和自我成长。
如果我没理解错,有不少教育者和父母,他们对“自我”、“自驱”、“探索”、“自由”、“以学生为中心”等类的字眼,是比较敏感和排斥的,因为凡是与其类似的表达,都会被下意识地认为是“人本”的糟粕而需要批判和抛弃之。
毕竟,我们改圈的Shorter Catechism的Question One已经明确规定了我们的“首要目标”,这没毛病。但是,我想请各位注意,这里有个词叫做“首要”(chief),而不是“唯一”(only)。你看,一字之差,带来的观念和实践的差异,是多么大啊。
教育的主体是人,实施者是人,作用目标也是具体的人。当然,我们可以正确地说,这样的人都是在祂的统摄、管治、祝福和引导之下的人,我们讨论具体的教学问题,总是存在着这样一个隐含的神学前提,我想这是任何认真的C教er都不会忘记和轻视的。
但是另一方面,让我们不要忘了具体的人。最以祂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最尊重和适合有祂形象的人的教育。这两个东西不是分裂的,一旦分开,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旦结合,教育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崇高最有趣(当然也是很辛苦的这没得说)的艺术创作。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一位父母,当你看到你面前的学生的时候,要记得,他们不是你需要去规训和驯服的对象,而是需要你去了解和爱的完整的人。所有的理念和方法,都是为了这些具体的人而被创造出来的,恰如整个奇妙美好的Kosmos,起初也都是为两个人造出来的。
所以,次序不要搞错了。比如,有人会认为,“C教就是CCE,除了CCE以外,都不是真正的C教”;还有人认为,“把孩子送到公立里面,就等于是把孩子的灵魂交在Satan的手里,家长这样做,无异于背道。”(说实话我不太能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恕我愚拙。)
好了,对于这些有趣的看法和言论,我的简单回应如下:
第一,我们需要了解,按照正确的历史发展的脉络,有CE的时候,还没有CCE。对吧?所以,你想想啊,当中古教会开始全面继承CE的衣钵之前,我们可以说在那没有CE吗?恐怕不能吧。假设前面一种逻辑是真的,那么,在所谓“唯一正统”的CCE出现之前,我们的先辈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纯粹异教和堕落的咯,那么,他们的神学思想,乃至他们的救恩,都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劝抱持这种观念的朋友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Church本身,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
第二,我们需要了解,在神学研究对于启示的看法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和方面,区分所谓的普遍和特殊启示/恩典。但是,两者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是可以区分,但绝不能分割。
如果我们确实沦落到一个地步,需要通过绝对否定public educaiton的方式,来巩固我们教育取向的唯一合法和权威地位,那么这既不Christian,也不Classical。而且,这样的所谓的坚定和排他的立场,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多从此教育体系中出来的父母和教师们,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自欺。
一句话,在教育主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人,谁来做,怎么做,比披着什么外衣做,可能更重要。衣服可以随着需要换,不同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达到不同的目的,起到不同的效果,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再好的衣服,也是靠人这个架子撑起来的。可千万不要忘了。
朱永新教授说:
“我们对学生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总觉得,他们是学生,我们是老师,归根结底,我们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出自《未来学校》)
我丝毫不为这句话是从一位non-Christian的口里说出来而感到羞愧,因为我已经看出来,在教育这件事上,祂是真不偏待人。各位在为路线奋勇斗争的时候,也别忘了偶尔停下来仰望一下星空,以及脚下的大地。
我们需要想象一种没有“你”的教育。
因为没有你,没有我,对于他们,很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