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代码

测试代码

Water、Nicholas、Rebecca内容备份

  • 阳光雨露
随机文章
  • iioioii.com内容提供
  • 首页
  • 作者列表
    • Nicholas
    • Water111
    • Rebecca
随机文章

也是书评(15)| 越是大公的,就越是个人的

BY

Nicholas

喜欢写字。

2025年10月19日
标签:书评
分类:未分类
  • 点击分享到Telegram(在新窗口中打开)Telegram
  • 点击分享到X(在新窗口中打开)X
  • 点击分享到Facebook(在新窗口中打开)Facebook
  • 点击分享到WhatsApp(在新窗口中打开)WhatsApp
  • 点击分享到邮件(在新窗口中打开)邮件
  • 点击分享到打印(在新窗口中打开)打印

按:早期教会之公共生活的核心有二,一谓圣道(Word),一谓圣礼(Sacraments),在一种为了维护正统而建构的制度规范的意义上,可能还要加上圣职(Holy Order / Church Offices)。

各种的“重拾”和“回到”的运动,并不能打开大雄家的抽屉,使我们直接返回加了某种好看滤镜的黄金时代。但在这个“有人在受苦,我们大家也一同受苦,但也会一同得荣耀”的日子里,重温教父们的思想和属灵情怀,兴许是合宜的。

无论如何,不管我们彼此再有如何的不同和彼此的不对付,我们都共享和共融于同一个大公之传统。

对初信的朋友,我推荐这本书。

——————————————

讲一个鬼故事。

圈子里有很多人会认为——包括十年前的我——所谓“教会”(The Church),是从我们这儿、我们这群人开始的。

我们是第一代,也是最灿烂的一代,在我们以前没有精彩的时代和事件,在我们以后,大概率也不会有了。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几本很有意思的历史书。

一本叫《早期基督教思想精神》(The Spirit of Early Christian Thought: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一本叫《重拾教父传统》(Retrieving the Tradition and Renewing Evangelicalism: A Primer for Suspicious Protestants)。

尤其是后一本,对我初信时期的成长和认识,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今天想要写一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在我的信仰思想成型的初期,我很纠结于一个似乎没有怎么困扰他其他人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应当如何确定,自己在大公传统中,自身的源流和定位呢?

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所能提供的相关资源,似乎不能使我深入和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尝试埋首故纸堆。我把“橡树”的一厚挞“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本书正属于这个学术系列)买回家,没日没夜的读,和想,为了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应该如何回答别人的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根源从何处而来?”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用历史神学里面一个比较专门的术语来称呼之,应当称之为“使徒统绪”(公教:“宗徒承继”;Apostolic Succession)。是的,这是一个大部分我所知道的“新教徒”没有听过,并且也非常不关心的话题。

但是对于一些我所知道的公教和正教朋友们,这正是他们之所以不是新教徒的最关键原因,也许没有之一。也许,我们在圣经、传统、圣事/圣礼上都可以相谈甚欢,甚至猛然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其实大过于不同。但是当我们谈到前面一点的时候,我们南辕北辙,我们戛然而止。

我开始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思考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搞通了这个问题,就等于是间接地回答了那个最重要的“我是谁?”的问题。

那么,这又带来另一个非常有趣,但是不太容易说得清楚的问题:这是一个真命题吗?还是一个实际上的伪命题?

真的有“使徒统绪”(Apostolic Succession)这样的东西吗?如何证明它是真实存在,以及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延续的呢?对于那时的小小的我,这些都真是又大又难的问题。

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想,如果我想要确认自己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公信徒”(Catholic Christian),真的是和圣西里尔(St Cyril,希腊教父), 圣哲罗姆(St Jerome,拉丁教父), 奥立金(Origen,希腊教父), 圣克里索斯托(St Chrystom,希腊教父,“金口约翰”)以及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拉丁教父)这些人“师出同门”,那么我需要确认以下的一些不容置疑的事实。

我必须承认和证实,这些命题都是事实,而不只是理论和诠释:

第一,大公教会(Catholic Church)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的群体。所谓“历史性的”,是指这样一个群体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产生的、建立的、发展的、并通过某种较为稳定不变的机制或因素,而绵延延续下来,直到今天,直到我,以及直到我同时代的许多的人们。

第二,这个群体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个群体有一个在真实的、具体的历史时空之中的确切的——虽然可能是不为人注意的——开始。换言之,这里所指的这个群体,就是大家公认的The Twelve Apostles,其中的St Peter被祂称为“磐石”(the Rock);

第三,这个群体在人类漫长的时空和历史发展之内,从未断绝,而是通过前述的某种机制或要素,而得以代代延续和扩展。这个机制或者要素,如果用大家公认的一个术语来称呼,就是前述的“使徒统绪”(Apostolic Succession;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描述之)。

但是,大家对这个词到底具有什么含义,或者具体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或者对我们信仰的根基和权威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坚持。这是2000年以来,普世圈子里的无数朋友们,颠来倒去吵得不亦乐乎的一个“火药桶”。但是,大家吵的越凶,似乎就越是证明,这个主题确实是非常有探讨和深思的价值。

那么,综上似乎就可以初步证明,就算我们换一个术语,这样的历史性机制或要素,也就是那个或那些,让整个Catholic Christian Church得以存续,并不断存续和扩展,直到祂再来的那个关键因素。这个议题,对于普世的人们,是真实的,且是存在的。

那么,这对于像我这样比较敏感于所谓identity的人,以及不少我认识和听说过的朋友们,就确实成为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事情。

很有趣是,在宗教改革时期,罗马方面在捍卫自身的权威和正统的时候,往往诉诸于自己拥有所谓的完整和合法的Apostolic Succession,而“誓反教徒”(Protestants这个词的原意)则没有,甚至连这个称谓本身,都天生带有某种必须首先依存和承认前者,才能正当存在和被解释的奇特气质。

而改革者(the Reformers)方面是如何回应的呢?在某种重要的意义和角度上,他们确实回应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但在另一个意义和角度上,我认为,他们并没有足够完整和深刻地回应这个问题。

我以为的原因如下:

第一,后者,在当时的紧张和激烈的对抗性氛围之下,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和核心的议题,至少没有圣经在教义和教制争议中的至高权威性,和因信称义的教义的重新确立,来得那么重要。

第二,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部分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慎重回应罗马的议题,至少在我通读加尔文的过程中,有所体悟。但是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后者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解读,实际上和罗马的诠释,大相径庭(也许,他们必须彼此不同?)。

大意即,虽然两边都使用了同样的术语,而且也都乐于诉诸古代教父(主要是拉丁传统,新教方面,特别是奥古斯丁,可能再加上克里索斯托)的权威和陈述,但是事实上,两边所赋予这个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却是十分不同。

那么,这就最终带来一个难以避免的局面:各方人马吵得不可开交,好不热闹,但其实最后很少人发现,其实大家是在用同一个框子,来装了十分不同的原材料,最后想要炒出成色和味道完全相异的菜来。

那么,就让我再追问一句,对于我们这些多少是被迫被称为Protestant的人们来说,Apostolic Succession这个概念,或说,这个事实,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吗?

我想,是有的。不仅是有,而且还很大,还很深。因为,无论我们这个历史性的群体——要记得,虽然1517年10月31日可以被称为“改教”的开端,但是我们的信仰可不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是否有意识地注意到和提出来过,我们实际上与我们的公教和正教的朋友们,同享了一个共同的(是的,里面有很多差异,但是可能有更多的相似)世界观(Christian Worldview)。

而在这样一个共同的worldview里面,大家都很乐于承认,我们所信奉的Christian Religion / Faith,确实是真实地体现在,和传承于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性的神圣社群”(Historical Sacred Community),而这个奇妙的、古老的、又年轻的Community,我们称之为The Church(这里没有“-es”作为词缀)。

此种的身份焦虑,实际上伴随着我开始了旅程之后的很多年。我也确实慎重地考虑过,是否要步纽曼(John H. Newman)、纽豪斯(Richard John Neuhaus)、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等可爱前辈的后尘。

但是我后来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当我读了威廉姆斯教授这本从新教角度,极为诚恳地探讨我们新教徒的身份和归属的著作以后,我意识到,即使我选择继续留在这个“阵营”(我们姑且这样来称呼吧)里面,我仍然可以是一名完全和历史意义上的Catholic Christian。

最终来说,我的身份的根基不是来自于教父和Reformers,而是来自于祂。

我记得在Seminary的时候,教我们Eccelessiology的老师(他是我的一位恩师,现在仍是)说过大意如下的话,令我记忆犹新:

“各位,虽然我们不是Roman Catholics,但是请记得,不要随意去诋毁和否认我们的先辈和过去。否则,别人就一定会问我们一个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那么,你们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以上问题,在我近年来读到诸如纽毕真的《上帝家里的人》(The Household of God)这样的佳作,更得到了(新教立场的)清晰的答复,和深思熟虑的阐述。

而且,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就算是在我曾经所认信的“WCF”(圈内人都知道这个缩写是指什么)里面,也是间接承认了Apostolic Succession的真实性和及其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提到这个词,并且两边的诠释非常迥异而已——也许我们可以把罗马的版本称为“圣统”,注重有形圣职的承继;然后,把我曾经坚持的版本,称为“道统”,注重那一个Word的继承和发扬——但无论如何,这里是有一个“统”字的。

既然有这个字,那就意味着,我们所信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带着泥土,带着芳香,带着鲜血,也带着一个有型可见的群体而来。

近期读到的一篇探讨类似议题的佳作,我也在此推荐给各位。作者托马斯-奥登教授(Prof. Thomas Oden)生前是美国乃至全球著名的教父学学者(我们可以买到的那套“古代经注”ACCS系列,就是他主编的)。

作者文笔精练,讲得透彻:最近读托马斯奥登(Thomas C. Oden)

我曾经有段时间老是在想这样一些的问题:

–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类似的、全球性的Catholic Protestant / Refomed Church呢?

– 为什么我们不能恢复早期群体的Epsicopacy的承继呢?(纽毕真在南印度就做了这样的事,而且他成功了。)如此一来我们不是就比较好地解决了治理权威或权柄的问题吗?

–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我们拉丁传统或希腊传统的弟兄姊妹那样,在礼拜的开头和结尾,庄重地画一个十字圣号呢?

我现在觉得,这些问题依然重要,但是呢,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重要了。

时光不能倒流,我只能坚信祂的安排和带领,皆是最好。

那么,就让我们求同存异,在各自的被安排和给定的传统中,去尽自己的本分吧。

言必称教父的,不要看不起只知道华理克或华许的。

唱“赞美之泉”的,不要用奇怪的眼光看喜欢唱Chants的。

若我们同有一位父,那么我们应当彼此相爱。

作者: D.H.威廉姆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Post Views: 16

PS:
①本站内容由不同”作者“提供,相互之间观点不尽相同;欢迎返回作者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点赞、转发和关注。
②欢迎了解和支持不同作者的事工。

相关内容

  • 也是书评(7)| “在盼望中等候,这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
    日期
    2025年10月3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书评
  • 乱花渐欲迷人眼,柳暗花明又一村:聊聊改宗的问题
    日期
    2025年4月16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杂记
  •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
    日期
    2024年9月12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书评

邮件订阅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上一个标签

最近更新

  • 也是书评(15)| 越是大公的,就越是个人的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9日
    按:早期教会之公共生活的核心有二,一谓圣道(Word),一谓圣礼(Sacraments),在一种为了维护正统而……阅读更多:也是书评(15)| 越是大公的,就越是个人的
  • 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3):强光之下的缝隙,如白驹过隙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8日
    按:我是一个性格很软的人,很多时候我不愿意强势,不愿意有意无意去PUA别人。所以我就适合多写写“软”文。BUT……阅读更多: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3):强光之下的缝隙,如白驹过隙
  • 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2):学好学士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7日
    按:好像谁说过,学哲学不能使你财富自由,但能使你思想自由。虽然我现在既未实现财富自由,也尚未完全达到思想自由,……阅读更多: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2):学好学士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 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6日
    按:继续盘(发)库(旧)存(文)。最近处于深度和剧烈的“系统重装”状态,需要些许节奏的调整,方能重回日更的精神……阅读更多:基要精神的封闭与打开(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视角差异|来自世界的限制和压力
    作者:Water
    2025年10月16日
    所谓视角差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专业程度不同,导致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其二是身处位置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期待不同。希望有这么一个系列来列出一些差异,让大家可以相互理解。

标签云

NLC 书评 信心 养育 圣愚记 学习社区 家教 巴文克 教育哲学 杂记 灵修 社群 纽毕真 读书笔记 课程 转载

内容分类

月份归档

⭐⭐⭐⭐⭐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最新留言

  1. Mr.chen 发表在 十年之后,我放下了。你呢?2024年9月15日

    那个著名的北美神学院不会是五台山吧

  2. Nicholas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3日

    已发你的邮箱

  3. hudson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2日

    请问,如何可以看到你的这篇“纽毕真宣教神…

Stay in the Loop

  • WordPress
  • X
  • YouTube

Copyright © 2024 | WordPress Theme by: SiteNe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