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厘头养育Calvin和Kathy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小孩子的语言养成或说习得的过程,大概是怎样的。我无意进行学术化的探讨和分析,只是简单分享一些我的感受和思索。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平凡场景中,有意无意模仿成人和同龄人表达方式和词汇的能力,真的是出奇的强,强到离谱。
我很怀疑语言的模仿和习得能力,应该大概率是不用过脑和心得的一种先天能力,是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编入到我们系统里面的既定程序。这几乎是一瞬间就可以自然习得的某种能力,来不及解释和反思,语言的事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某种意义上,语言习得是这样一种自然和深具创造性的事件,我大概可以开始感受到一点,就是起初祂仅仅借着说话和神圣的言说,去直接让万事万物“生成”(bring something into being)的奇景。
这样的一种感受和对比,是我们家开始尝试“家教”以后越来越有感触的。很多时候,我和太太(特别是我)带着孩子们在住处附近的一些小型游乐场地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会不断听到同龄的、大多是在公立学校的孩子们(并无他意)口里随时在迸发和生成的粗口和脏话,并且许多时候是很自在舒畅的带着人类和某些动物的器官的表达,并且孩子们会越说越兴奋(成年男性回想起多年前在网吧包夜和哥们通宵鏖战的爽快的怒吼声)。
我很怀疑这样的一种特定的表达风格,很可能是孩子们社交圈子里的某种“通行证”,大家会默认接纳也用这种语言的孩子,承认其是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一员,而语言比较“干净”的孩子们则不会容易受到欢迎和接纳。也许大家都倾向于认同的一个经验性事实,就是语言和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是深深相连的。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怎样言说,TA就大概怎样思想;一个人怎样思想,TA大概就如何言说。
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很精彩,大意是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家(我从尊敬的王德峰老师的哲学课上听来的),真是一语中的。我想,父母和教师能从小对孩子们所做的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用清晰的、有逻辑和层次感的、一致和连贯的、深具同情心和同理心的语言,和他们进行日常和教学中的交流吧。
有很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对我国之语文教育近年来深表关切,甚至忧虑之,我大概可以理解个中焦点。因为,就像我们刚才引述的,如果语言确实是人类思想的家,那么,如果我们这个民族和族群的思想的家越来越被许多豆腐渣工程和劣质材料来建构和充塞的话,那么我们和我们后代的思想和精神家园,又将变成一种怎样的样子呢?
呜呼,无法可想,哈哈。
如何解决或回应类似的问题?我这儿也没有标准答案。我想,有可能,特别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6岁以内),在孩子每一次出口成脏或词不达意的时候,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以充满爱意和权威但善意的纠正和正面引导,来进行语言使用规范的“矫正”和重构,也许是一种较为有效和可以比较在一个长期的时期内,看到比较正面效果的方式吧。
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如果做父母的有这样的意识——根本上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仅仅是是要让孩子更有“涵养”和“竞争力”——那么,虽然实践起来,会常常感觉累,甚至很烦,但是,过程中的收获,却可以很给做父母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这确实是合祂心意的事。
另外再啰嗦几句,我并不认为中文比起英文等拉丁语系的语言“更不适合进行学术思考和写作”。不同语系的语种之间确实有发展成熟度的高低之分,并且在某个历史时空阶段之内,占据主导性的语言就会成为所谓的“学术语言”或者“学者的语言”,比如地中海古典时期的通用期希腊文,和中世纪西方的拉丁文。
因此,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规范性,与当时期占据大范围文化主流架构的语言密切相关。若用近代以来的情况来观察和套用,那么这个语言确实就是英语(其实,还应该加上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能让我们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本身,就其作为语言的本质而言,是“优于”汉语的。恐怕我们不能如此丝滑和理所当然地得出这样的重大结论,然后让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英语比汉语领先太多,却非常自豪和自得。
哈哈好了好了,远了远了,打住打住。Happy new year & happy grow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