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书4-5章不同教育取向与特质的总结:
应该承认,圣经似乎并未给我们一种唯一权威的教育取向或模式,而是给了我们清楚的教育目标和使命,就是培育学生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在此目标的引导之下,基督徒教育者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教育形态,或阶段性的教育模式;
- 因此,圣灵可以根据其不受约束的主权使用任何他看为合适的教育形态来塑造他要使用的人(弗1:11);
- 所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观念和实践,都是我们可以建设性和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的资源,因为都有圣灵普遍性的光照的工作在其中彰显(一切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
- 成熟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状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工具来达到塑造学生知识和生命的长远目标。教育形态作为达成教育目标的工具,是教师的仆人和助手,而不是教师的主人;
- 并没有哪一种教育形态或模式具有天然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教育是高度人性化的,教育的焦点是人的塑造和成长。在此意义上,也许并没有“最好的”或者“最合乎圣经”的教育形态或模式,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其自身需要和学生的特质,在不同的教育和成长阶段,慎重甄别和选择。时常需要改换教育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代价和牺牲是很大的,并且到底是否合理与必要,以及由此对学生日后人生走向的影响如何,值得深思;
- 在基督徒群体中,不同的小群体都有自己比较擅长和不太擅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只要大家都有彼此认同的真理基础,和对培育成熟基督徒生命的看重,那么不同的教育小群体可以彼此合作与互动,求同存异,一同推动更大的基督徒教育群体和土壤的繁荣。因为一个大群体内部的共同繁荣,必然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以及寻求彼此在有共识的议题的合作基础上的。如果大群体内部不同的小群体倾向于彼此贬低和否定,极端化彼此的不同而忽略彼此重叠的地方,那么最终会导致整个基督徒圈子教育生态环境的衰退和贫瘠;
- 因此,有远见和胸怀的基督徒教育者,无论是教会学校的校长或同工,在家教育的父母教师,或是在公立教育或其他非基督教教育系统内工作的教师或管理者,都可以在同一个教会群体或基督徒共同体里面互通有无,在不同的层面和领域内同工,一同推动基督教教育生态的繁荣和发展。一般来说,当我们在一些次要的真理问题上坚持某种不健康的“惟独”的时候(惟独学堂、惟独公立教育、惟独在家教育、惟独精英教育或平民教育),就会在彼此间树立起不必要的隔阂与对立情绪,拦阻圣灵在我们中间要做的深层次的合一工作(弗2),并且给魔鬼诱骗我们在许多次要问题上撕裂教会的合一留下破口;
- 所以,也许在教育选择的多样性挑战上最好的出路,就是基督徒群体内不同的教育者之间,可以在主面前爽快地承认彼此的不同,但是同时确认彼此都是神的儿女,都是神家里的人。基于我们共同的蒙恩的信徒身份,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寻求对方在教育发展上的好处,贡献自己的努力和资源,满心盼望与我们在次要问题上不同的人也能成为神对他人的祝福,如同神也使用我们祝福到许多人一样。这是确实地实践神吩咐我们要“爱邻舍如同爱自己”的诫命的表现。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教育的使命中效法主基督的榜样,落实大使命的精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