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视角差异|以经解经,屠龙勇士的确可能成为恶龙
所谓视角差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专业程度不同,导致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同;其二是身处位置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期待不同。希望有这么一个系列来列出一些差异,让大家可以相互理解。
趣事
某一年在某教会讲道,讲完之后就有人提意见:作为福音派传道人,还是应该以经解经,不要发散太多;你看你都没有引用什么经文。
某一天,有人推荐以经解经,觉得这是一个靠谱的解经方式,重点也是说到引用许多经文,让人们可以把各处经文联系在一起,打开视角。
而当我们几个教会在职的讲员在讨论讲道时,我们大概有这样一种观念。个人的释经路径要严谨,但不代表要在讲道中展示释经的过程。讲道主要不是释经过程的演示,偶尔有些疑难的地方可能会展示过程来解释如何得出讲道的要点;讲道应当联系实际处境中的问题,帮助人们有实质地改变。
看起来,人们的期待与讲员的目标并不一致。
以经解经是什么
从唯独圣经开始
“以经解经”大概是属于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新教在日积月累之后形成的一个解经原则。其根源要诉诸在“唯独圣经”的信仰上。这个信仰中的原则有四个方面的内涵(AI真方便,斜体部分):
1. 圣经的至高权威:
圣经是神的话语(启示),具有无谬性和无误性。在信仰问题上,它高于任何人类的传统或教会机构的权威。
“唯独”意味着没有其他权威可以与圣经并列,教会传统或理性推理必须以圣经为基础。
2. 圣经的充分性:
圣经提供了所有关于救恩和信仰生活的必要信息。
信徒无需额外的启示或外部权威来补充或取代圣经。
3. 圣经的清晰性:
圣经的基本教义(如救恩之道)是清楚明白的,可以被普通信徒理解。
信徒通过圣灵的引导可以直接读懂圣经,而不依赖教会的专门解释。(这点是针对宗教改革时期的背景,不是只有天主教教廷的解释才是理解圣经的唯一路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合理”的方式下,借着圣灵的引导来明白圣经。解释过程依然是必须的,只是不单单属于教会。)
4. 圣经的内在一致性:
圣经因其来源于同一位神,因此不同部分之间没有矛盾。圣经本身可以解释自己(这大概就是“以经解经”的主要前设依据)。
解经实践上的问题
从唯独圣经开始,新教开启了一个人人阅读圣经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释经行动,在圣灵的带领下明白圣经(圣经的清晰性实践)。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人们对同样一句经文有不同的说法该怎么办?都是对的、都是错的,还是谁对谁错呢?为了区别和分辨有的人可能在释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教会的实践中渐渐产生了现代的释经学/诠释学这样一个学科。其中以经解经则是在释经过程中,基于圣经内在一致性的合理推论和方法。所以,“以经解经”是为了规范每个人在解释圣经时避免出现随意解经的情况,只有圣经本身所认可的意思,才能成为真正的教义。这就表示,“以经解经”并非只局限在阅读圣经上,解释和讲道不只是贴经文,而是在总结圣经中的教义时要以圣经本身为根据。
约翰·欧文(John Owen, 1616–1683)在其著作中对“以经解经”的实际操作有下面一些考量:
-
以上下文为依据:解释经文时,优先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和主题。
-
以整体教义为框架:确保个别经文的解释符合圣经的整体教义。
-
以明确经文解释晦涩经文:使用神学上已清晰的经文来帮助理解难懂的部分。
-
避免个人化的释经:强调要避免过度主观的解释,依靠圣经自身的内在见证。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以经解经”作为一个屠龙勇士所使用的工具,它要对付的恶龙是私意解经,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 以圣经以外的权威(如:天主教教廷、文化、科学)来代替圣经本身的权威。
但它本身并不排斥使用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来帮助人理解经文的意思。这项工作被归结到经文的背景研究上。包括但不限于作者、作者的背景、作者所处时代的写作习惯、第一作者的状况、紧邻经文的上下文……
- 断章取义地解经,导致偏激的应用。
有的经文容易导致错误的理解,其含义并非如文字表面的意思那样,同时又不能是过渡的属灵解读,需要根据一套严谨的释经原则进行诠释。尤其是在阅读N手翻译的版本的时,翻译词汇往往会被文化处境所影响,而忽视其本来的含义。
- 避免经文解释中的矛盾。
有的经文的意思看起来是矛盾的,如:罗马书中的因信称义,与雅各书中的因行为称义;神的主权、拣选与人的责任等。
“以经解经”为何成为了恶龙
前提的缺失
如果一段经文必须要用另一段经文来解释,另一段经文又用什么经文来解释呢?难道是大家相互支撑吗?这就会导致一种逻辑悖论的循环,则不会有准确的结论。必须要有额外的一个权威或支撑来打破循环。而这个支撑则是基于唯独圣经中权威性的证据经文所得到的推论:圣经是为了教导人,那么圣经的写作对其当时的读者(第一读者)来说是可以被理解的,否则就不能成为教导。基于圣经可以被第一读者所理解的原则,那么人们在结合第一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或者也可以正确理解一段经文的意思。而这种意思先可以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假设,若将其与其他经文对比,也可以得到相互的印证,不会出现矛盾,则可以被确立为一个基于圣经的教义。于是,很自然地,“以经解经”并不是完全靠经文自身来解释其含义,它首先需要人类基于经文背景的理解/假设。
但是,当许多人在谈论以经解经时,只是简单地认为需要经文来支持经文的解释,甚至是讲道中要联系到(贴出)足够多的经文,把其解释的根基——基于背景的解释给忽略了。
忽略上下文,胡乱套用其他经文。
忽略了基于背景的解释就导致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以经解经”本来要反对的“断章取义”的问题,避免简单字面理解。而现在被胡乱套用其他经文意思的做法给整复杂了,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断章取义”。
例如在希伯来书10:14中谈到基督的献祭,会使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如何来理解这句经文的意思,很重要的一点解释这里“完全”的意思,错误的“以经解经”会去圣经别处寻找那些包含“完全”字眼,且很容易被理解的经文来解释。如:太5:48,像天父一样完全,完全就是什么人都爱;雅3:2,在话语上没有过失就是完全人。稍微严谨一点的会看下希伯来书10:14中“完全”的编码,而不单根据翻译后相同的用词来选择经文,或许会排除掉上面两处而选择其他相同编码经文。如:约翰一书2:5,完全代表遵守主的道,爱神的心;约翰一书4:18,完全代表爱,没有惧怕。但是这些解释都不是希伯来书10:14中完全的解释,希伯来书中“完全”并非指人在品质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非是不再有惧怕、不再有犯罪的意思。1特别是希伯来书10:14中“成圣”一词为现在分词、被动语态,表明基于基督救恩之后开始且正在被成圣的人还会因为基督的救恩而得到“完全”。结合希伯来书10:15-18中对旧约圣经的引用,这里的“完全”代表了神使人拥有了对付罪的意识,以及有了被赦免的事实。有了对付罪的意识(因为律法写在心里),可以在成圣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圣洁;有了被赦免的事实,人们可以坦然地进到至圣所,与神有亲密相交的可能。这些都是基督救恩所要带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完全),人们可以开始迈向那将来完全的圣洁。而现在,人们并不在罪上完全没有,还有各自软弱的情形。
这不是说用编码确定字词含义的方法不对,而是字词的含义确定了,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或者说要表达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用不同上下文中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来解释其他地方该词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死,有生命终止的含义。但用在不同句子中时,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则可能完全不同。
1. 一个人身患绝症,他快死了。
2. 当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亲人逝去,他的心死了。
一个是真死,一个是情绪悲伤。后者作为一种修辞,借用了死亡的含义来夸张。
基于相同词汇(有时只是翻译上的相同)看起来是一个常见的“以经解经”误用。
引用经文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解释经文
“以经解经”的原则是在理解一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教义时,需要联系其他经文(更多是容易被理解的经文)所传递的教义,二者进行对比以避免出现矛盾和错误的理解。它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人为编造教义。但是在一些情形中,人们乐于贴经文,只是因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应用上的方向。为了详细说明(或扩展)这个应用的方向,而不是作为应用之基础的经文所要表达教义(原则)的证明。
如在面对马太福音28:18-20的大使命经文时,人们贴的经文可能是为了表现如何进行大使命,而并非为了证明或者呼应基督要求人们要旅行大使命这个教义。在如何进行大使命上,可能会想到要积极传道,没有传道就不会有听道(罗10:17);也可能会想到要彼此相爱,在爱中传福音;也可能会想到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要积极忍耐;还可能会想到要完全地摆上,不要随从自己的私欲……这种做法作为讲道的效果来说,并非是错误,甚至会有不错的效果;只是不能把这种方式看作“以经解经”,这不是在解释经文,而是在解释应用。如果我们不能证明大使命的要求是圣经的真理(当然这显然是),那么我们就不能由此而产生应用或说教,人们不能去应用一个虚假的教义。
如果把应用的解释当作了对经文的解释,也就自然会产生不可控的后果。就像前面提到的希伯来书10:14,如果对完全的理解是应用式的,而不是去解释。可能导致要求人们要积极地去爱神,不要有惧怕。如果有人没能很好地爱神,还有惧怕则怎么解释呢,那只能说明他没有得救了,这就和经文的意思完全相反。
因而,以应用来代替解释可能是“以经解经”的另一个误用。
经文贴得越多,解释的工作越大,而人力有限
理论上,每一节经文都需要首先根据其上下文背景来理解,那么讲道中每增加一处经文,解释的工作量自然就会增加。除非,引用经文的意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早已解释过了。如果不是,则需要向人们解释。这就是涉及到讲道时间和重点的问题,如果过多经历花在解释其他经文上,那真正要讲的经文会不会被喧宾夺主呢?如果不解释其他经文,那么大家会不会因为迷惑而只觉得是讲员的表演呢?
如果引用经文的意思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把经文贴出来吗?就像人们常常会根据过往中总结得出的经验作为判断和抉择的依据,而不是每次遇到问题都要再一次去经历种种的过往。
于是,人力有限的前提下贴的越多,由于解释不过来,可能出问题的概率越大。根据教会成员的基础,过往教导的历史来选择合适的经文就尤为重要。根据需要贴经文,而不是把贴经文当作一种必要或“更好”的讲道方式。
-
乔治•格思里 著,陈永财译,《国际释经应用系列 希伯来书》,P346。“基督使我们永远完全,表示祂藉着祂的祭,使我们完全足以藉着洁净自己与神建立关系。 我们达到了神希望透过祂儿子死在十字架而实现的目标。祂使我们和祂建立正 确关系的工作已经完成。”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