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如今我已经对所谓的共同体建构不那么乐观,当然,也不那么悲观。应该是回归到一种比较持平和自然的心态。要建构健康有活力的群体学习机制,是有挑战的。我和我太太现在都认为,如果做在家的家庭,自己的基本实力不够,想要靠群体来补(类似于某种“搭便车”的心态;但是,学校教育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提。),是不可行的。不过,在较为专业和有一定门槛的教学任务之外,在生活中大家比较合得来的家庭多在一起玩一玩耍一耍,还是很惬意的。
——————————————
系列第7篇。
教育是塑造一个共同体底色的事业,是一个群体的公器,所以大部分带领者在设计群体道路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视教育的定位。
同样的,一个群体的教育想要走得长远,也需要得到一个立体和整全的共同体支持解决方案。
先说家庭。孩子的教育道路要走得稳走得好,首先需要夫妻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基本的共识。当然,愿意深度地共同参与,则更佳。
在这个意义上,夫妻关系比孩子的教育选择更重要(这非常biblical,对不对?)。夫妻关系有硬伤的,孩子的教育资源再好,也难免将来在灵性和精神乃至生理情况上,出现重大问题。(具体阐释请戳这里一篇文章说清楚教育路径选择难题)
人生中总是有一些比狭义的教育问题更重要、更前置的问题,家庭关系当推首要。因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孕育之土壤和萌芽之根基。土壤决定健康,背景塑造形态。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首要共同体和起点。家庭的状况基本稳定和有保障以后,需要考虑更大范围的共同体的塑造和拓展。
假设你不愿意选择公立教育(这确实需要深思熟虑而后行),又不太能在短期内负担或找到靠谱的christian school,而倾向于选择在家(homeschooling),或者某种形式的共学(collaborative learning),那么有几点我认为是大家需要慎重考虑的:
– 神学支持。
群体参与者,特别是那些在群体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父母或教育者,在神学上应当是纯正和有操守的。我所说的纯正,不是专指某个或某些denomination stand或者theological school,而是一个正统的光谱。只要在这个光谱范围内,我认为都是可以认真考虑的。对“正统光谱”缺乏了解的朋友,建议读一套靠谱的教会史,冈萨雷斯教授的书是不错的。
– 灵性支持。
Christian educaiton与“世俗教育”的最大不同,不是在知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层面(我已经驳斥过这种倾向于割裂特殊和普遍的极端观点),而是在于进行这种教育活动的人,他们是一群属神的人。因此,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稳定和强有力的灵性支持,圣经及教义的教导和领受,就成为不断支持整个教育群体往前行的关键。灵性状况深度影响到教育者的状况,教育者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和孩子们的状况。
– 情感支持。
一个和谐包容有活力的群体,不只是由正统的神学和敬虔的灵性支撑起来的,前两者还必须真实地反应在这个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上。人是这样一种奇妙的受造物,当他们的情感需要(今天你也许可以用“情绪价值”这个词)得到在基督里的满足和激赏之后,他们就更能深刻地体会,和享受到,祂为祂的儿女所给予的价值感和愉悦感。
有很多神学上非常“直男”的弟兄姊妹们(在这里特别指向各位Calvinists in the cage^^),当你们的配偶和同工对你们吼道:“神学!神学!除了神学你还知道些啥?你在乎过我的感受吗?”的时候,你会觉得我说得对吗?
其实,公允地说,神学在奠定群体的“意识形态规范”上,确实是很要紧的,所以我们需要以严肃的认信来划定群体信仰的边界和基准,这非常没毛病。
但是,你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神学在很多时候,似乎不能用来直接处理和解决许多微妙的情绪问题,和给予人当下应该具有的某种健康的主观感受,这更多是靠一颗细腻的、愿意体察和俯就他人的心而造成的。对吧?那么您说,这类事情算是“神学”的吗?
这方面,可具体参考麦种曾经出版的一本好书《建立高EQ的Church》,这是为数不多在汉译图书圈里专门处理这个话题的著作。本人多年前在服事中经历抑郁的时候,读了几本后来对我影响深远的书,这是其中一本。
– 生活支持。
生活不只神学口号和事工项目,还有各种非常“世俗”的茶米油盐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想要放松的时候,想要松懈的时候,想要把娃甩到一边,躺平喝茶看视频睡觉的时候。所以,身边好友,家有熊娃亦自熊的深交之父母们,都是你倦怠之时得以暂时托自家付熊娃,以求“自救”的好选项。
一对父母总是在带自己的娃就容易情绪触底,但是一群父母偶尔彼此带带娃,就惬意多了。当你愿意把自己的重担分享出去,它就成为了更多人的重担,和更多人痛苦的来源……正所谓我们彼此的重担,总要互相担当才是。
– 环境支持。
充分挖掘你所在城市、地区和更大范围内一切可资利用的人文、社科、技术、历史、Chrisitian Heritage的资源,把群体的走动安排起来。杜威说得好,人必须要不断地和环境互动,增加有趣和有意义的经验,与各种新奇的经历互动,并且是在同一个Christian学习群体中的互动,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成长了。
– 财务支持。
在一个基于自愿和以非正式方式建立起来的学习社区里面,所有需要花钱的学习项目和行走节目,其费用都是默认AA和均摊的。当然,有朋友愿意慷慨解囊,自是欢喜。但是,现代社会,大家都是独立的成年人,所以这些基本的“潜规则”,想必都是懂的。想要“搭便车”的朋友,是不会有好的教育回报的。人和人的相处和彼此帮助,重在平等二字。若无平等,则难有真正的尊重。
其他方面的重要支持,我这儿漏掉的,您想到的,还可以随时添上。
这样组织起来的一个群体,会有这样的特出之处呢?我想,在最佳的意义和成全人的程度上,它应该是一个能够比较好地保障大家可以有“合一中的多元、多元中的合一”的群体。
对我自己对群体特质的期待来说,以及我所认识的许多经历丰富,甚至丰富到有些苦涩的朋友们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Biblical、同时又比较真正的“人性化”、以及让愿意持续呆在其中的人们来说,比较舒展、比较自在、比较容易产生出更多有趣的、有创意的、但又不会非常“离谱”的存在吗?I believe in the communion of the saints.
总结起来,我对一个学习群体的期待如下:
– 正统 Theologically sound
– 敬虔 Godly living
– 专业 Professionally pedagoging
– 有趣 Fun & creative
– 务实 In everything, practical
各位总是在期待出现perfect church school的父母们,不如咱自己拾掇拾掇,自己先试着弄起来?
毕竟,孩子教育的事,您是第一责任人吧。在未知的前方,还有大片未及探索的区域,等待您和您的朋友们,前去发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