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爱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青年。另外,文学中年也是。信的人需要读文学,特别需要读好的当代的文学,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抵达生活的残酷与真相。不要只读那些打着信仰外衣的文学。要读所有的优秀的文学。
——————————————
去年十月(按:本文写于2024年),我们家从一个草木茂盛、视野开阔的地方,搬到了一个草木茂盛、视野不那么开阔的地方。
搬家以后,许多垃圾和杂物需要收拾。时值重庆的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每日不绝。
每到夜幕降临我们歇工以后,我就把路内的《雾行者》翻出来读。将近600页的小说,用了将近半月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合上书,许多的思绪和记忆如潮水涌来。
“你曾经是文学青年,后来发生了什么?”
高中的时候,每到周六下了自习,就会一个人跑到半月楼的重庆图书馆分馆去泡一个下午,读各种能找到现代诗歌和先锋小说,直到夜幕覆盖巴渝盆地。
我记得,那时候七七八八读了波德莱尔、古城、北岛、杨炼、舒婷、庞德、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聂努达、苏童、杜拉斯、博尔赫斯、卡夫卡、村上春树、王小波,对,最喜欢的还是王小波。几乎直到现在。
王二曾如此说: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生活,但智慧在其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生活,但有趣在其中存在。”
“人活在世上,痛苦和快乐本来就不容易分得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每当我想到有一天我会死去,但是伟大的事业仍然会有人继续做着,我就很高兴。”
文学是敏感心灵的居所,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个暂时和不稳固的居所。文学是心灵自己构建起来的一种和周遭世界和内在深渊不断对话的方式和桥梁。但是这座桥梁不能应许你一定能到达你想要的彼岸。
第一次读路内的小说,质感很好,很喜欢。
文字粗中有细,看似冷静的叙述之下,潜藏着复杂情感的激流。
读到其中对工厂青年和小镇帮派的描写,就想起了那些关于富土康的往事。青春残酷,而且虚无,没人相信永生,也没有人寻求救赎。
读罢主角之一端木云姐姐的悲凉遭遇,我在想,文学圈可能有不少作者,确实可能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出路和解脱,但是民间宗教和交鬼占卦,大抵是不可能给予人真实的盼望和安慰的。
看来,路内对上世纪8、90年代的重庆非常熟悉,那段对作家群体在重庆的研讨会和聚餐的描写,以及对重庆市区许多场景和细节的描摹,是非常让我这个重庆老居民莞尔的。
去年以来,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当代国内作者的东西,如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班宇《冬泳》等等。总的感觉,是现在国内好的作者越来越多了,汉语文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是很可以的。
我期待一种生猛的充满生命力的叙事,我更期待一种在灰烬中透出余温的低语。
“我想象有这么一种长篇小说,经历不同的风土,紧贴着某一纬度,不绝如缕、义无反顾地向前,由西向东沉入海洋,由东向西穿越国境。我指的不是公路小说,更不是那种字面意义上的伟大文学,事实上,一级公路的宽度仅是双向四车道,与山脉河川不可同日而语。对某些人来说,这一诉说着‘我’的象征之物意味着可能去往极远之处,获得一种并不算太廉价的解脱,但也仅仅是意味而已。”——路内,《雾行者》
作者:路内 著, 理想国 出品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