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世界上有意思的人本就不多,如今又少了一个。无论如何,推荐大家读读这位的书,会很有趣的。
——————————————
某种角度上,华人文化圈(也许我还应该加上华人教会圈),是不太喜欢自发性这个词及其代表的韵律和风格的。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定自发性是权威的潜在威胁,就像多样性是对专制权柄的否定那样。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在一个具有高度的个体自发性,又能良好自组织和自洽的群体中,渴望征服一切不同声音的权威会感到极其不自在,不安全,和缺乏存在感。
因为在迷恋专制者的潜意识里,个人权利越完善,领袖权利就越被限制。但是没有人会愿意去设想一种双赢的局面,所以很多时候的结局是要么我想方设法地统治你,要么你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我统治。但是那位最高的统治者说,他来是要我们的奴仆。
一开始买下这本书纯粹是由于觉得标题有意思,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中文著作还是外文译著,都没有读到过专门讨论人的自发性的专著。
结果拿起来便不忍释卷。其一,是因为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独特(并不十分学术化,反而是更接近散文);其二,作者有趣的视角和广博的学识(后来才发现作者是当代社会学大拿);其三,本书讨论的问题,其实对基督徒群体有一些颇有创意的适切性,虽然作者不是专门为这个群体写作的。
为什么自发性对于有创意地解决困难的问题、解除任何机构和组织的官僚化和无情化倾向,以及推动任何事业的持续繁荣和更新迭代是最重要的呢?这是一个过去少有人讨论的问题,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许多人的本真思考能力被不断强化地盲从权威和顺从集体而大大消没了。
以信仰群体的某种特定氛围或文化的形成为例(请参考我的这个系列),并没有任何权威的文本、组织或个人力排众议地规定,某一个信仰群体的那种难以诉诸文字的氛围必须是怎样的,因为在这样的事情上是没有模板必须去效仿的。
但是,你往往会在某个气味相投的社群之中发现在价值观、为人处事的风格、和外界打交道的态度,以及处理内部分歧和危机事件方面的惊人一致。
没有一本书,或者一个权威的声音,来教导这个群体必须按照此种风格形式说话,但是最终你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一种较为令人窒息和远远不够舒展的气氛。在这样的群体中,是很难心平气和地讨论个体自发性和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的。
依我之见,困扰很多信仰群体的所谓的“福传不力”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自发性议题。
作为一个组织,我们可以设置许多活动和议程,以官方和半官方的方式,以及某种行政化和标准化的手段,来推动这个对群体发展和繁荣非常重要的活动。
但是,按我的经验,在由官方倡导和推动的群体中,自然而然的“福传”往往是比较乏力,且是后继无力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群体中的大部分没有正式职分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这些都是“那些人”的工作, 与我无关,我就做做样子就好了。
然而,深入的历史研究表明,最有效的福传网络,其实是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汇集而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参一本老书,《基督教的兴起》,其中一句名言是:“情感依附往往先于归信。”)。一个充满自发性的“福传网络”,其实是不太需要组织层面的强行推动和策划,而是会非常自然地经常邀请自己身边的人来一起玩。
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会记起那句意义深远的话:我所做的事,跟随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
很多人在群体中没有安全感,是因为我们很难容忍和欣赏别人可以做“比我们更大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是真地活在祂里面的人,我们会巴不得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够去做成这样的事。因为这都是为了祂的荣耀。
另,加尔文主义者不必成为事实上的frozen chosen,基督徒都应该成为有趣和励志的人,至少,会让这个本就已经很无趣的世界,多一些色彩。
我以为,群体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不愿再用宏大叙事(哪怕听起来再正确再鸡血)去消灭个体的悲鸣。
个体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在嘲讽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的同时,能够自在自发地去爱其中的个体。
本书作者最近刚去世,可惜世上少了一位有趣的学者。
2024-07-19,詹姆斯·斯科特逝世。#PhilosophiaQuotes
摘录几段有意思的话。
“爱因斯坦曾说:‘不是所有算得上数的东西都能计算,也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东西都算数。’”(173页)
“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其实并不知道事件将如何发生,而条件的轻微变化就可能导致事件结果的巨大不同。因此,一旦摆脱了亲历者的局限性,知道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不可避免地会受事件走向影响,从而漠视事件的偶发性。”(194页)
“我们有种自然的冲动,往往把自己的行为或者人生讲述得连贯且能够自圆其说(即使是那些完全没有条理的行为或者人生),在回溯之际给一些或许非常偶然的事情添上理应如此的色彩。”(195页)
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 著,袁子奇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