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代码

测试代码

Water、Nicholas、Rebecca内容备份

  • 阳光雨露
随机文章
  • iioioii.com内容提供
  • 首页
  • 作者列表
    • Nicholas
    • Water111
    • Rebecca
随机文章

也是书评(10)| 太好了!是伊里奇,我们有救了

BY

Nicholas

喜欢写字。

2025年10月11日
标签:书评
分类:未分类
  • 点击分享到Telegram(在新窗口中打开)Telegram
  • 点击分享到X(在新窗口中打开)X
  • 点击分享到Facebook(在新窗口中打开)Facebook
  • 点击分享到WhatsApp(在新窗口中打开)WhatsApp
  • 点击分享到邮件(在新窗口中打开)邮件
  • 点击分享到打印(在新窗口中打开)打印

按维基对伊里奇博士/神父(Rev Dr Ivan Dominic Illich)的介绍,他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是字面意义上的传奇。

20世纪,在国际学术圈子里,极有影响力的神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其代表作就是发表于1971年的《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

维基简介:

Ivan Dominic Illich (/ɪˈvɑːn ˈɪlɪtʃ/ iv-AHN IL-itch; German: [ˈiːvan ˈɪlɪtʃ]; 4 September 1926 – 2 December 2002) was an Austrian Catholic priest, theologian, philosopher, and social critic. His 1971 book Deschooling Society criticises modern society’s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 approach that demotivates and alienates individuals from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His 1975 book Medical Nemesis, importing to the sociology of medicine the concept of medical harm, argues that industrialised society widely impairs quality of life by overmedicalising life, pathologizing normal conditions, creating false dependency, and limiting other more healthful solutions. Illich called himself “an errant pilgrim.”

他会至少10门语言……他甚至还精通印地语……

A polyglot, Illich spoke Italian, Spanish, French, and German fluently. He later learned Croatian, the language of his grandfathers, then Ancient Greek and Latin, in addition to Portuguese, Hindi,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伊里奇在本书里阐明的核心主题,及其猛烈批判的对象,是一个高度结构化、机构化、官僚化和去活力去创意去有趣性的“学校化社会”(Schooling Society)。

也许在伊里奇的思想和术语里面,“学校化”,及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有显性和隐性的意涵,与等于判了教育和学生真实人性的死刑,差不多吧。

His first book, Deschooling Society, published in 1971, was a groundbreaking critique of compulsory mass education. He argued the oppressive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system could not be reformed. It must be dismantled in order to free humanity from the crippling effects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ll of life. He went on to critique modern mass medicine. Illich was highly influential among intellectuals and academics. He became known worldwide for his progressive polemics about how activity expressive of truly human values could be preserved and expanded in huma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widespread de-humanization.

说来有趣,早在现代工业社会形态出现之前,为了进一步改良中世纪后期的基督教王国的教育,新教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已经开始实验一种颇有成效的、后来成为普世公立教育之体制典范的教育改革尝试。

这样的改革运动,使他一时名声大噪,各国王公贵族纷纷力邀其主刀本国之教育改革。而夸氏的教育改革进路,被后来的高度精细分工的工业社会教育模式所充分吸收发展,渐渐成为近代以来,直到今日的标准化和(唯一?)权威之教育范式。

恐怕这位捷克兄弟会的主教不曾想,自己所探索开创的教育组织形态(请留意,他是以非常赤诚和纯粹的基督徒精神,来实验这些东西的),会被后来坚持古典传统之新教同袍大为批判和不悦吧(顺便说一句,夸氏对高中课程之安排,是完全合乎古典之三艺架构的,这很有趣。夸氏在很多方面,是否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古典掘墓人”,和“公立教育之邪恶开创者”,或可商榷)。也是书评(1)| 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一言以蔽之,伊里奇博士对现代学校式教育的批判,主要在于其对机构建制之对人性的异化和各方面的非法之规训和剥夺(我很相信他谙熟马克思老师的著作和思想,就像另一位20世纪著名的同为公教背景的教育思想家保罗-弗莱雷那样)。

伊里奇在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类比系统。他说,今天这样的整个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制安排,就是一个被高度神话化(所谓“赋魅”,嗯,有没有想到我昨天发的泰勒《世俗时代》里的关键词,Disenchantment & Enchantment?读《世俗时代》(1)| 关于我读了泰勒放弃了改革宗,是否是被预定的这件事),和被人为赋予虚幻之教育价值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反人性的,也是反教育的。因为其既不符合人性发展之规律,也很违背教育之为着人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发之成长的内在规律。

那么,如此“不科学的”学校体制和建制,是如何成为当代社会之权威性的、不仅仅是主宰教育系统的,也更是主导了整个社会建构的宰制力量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就要另起一篇专门论之了。

曾有两位教育思想家,对我的教育观念和实践风格之形成,造成过比较边缘,但深远的影响。

一为弗莱雷(Paulo Freire,我后面会专门聊到他),一为伊里奇。

说来有趣,这两位都是20世纪的天主教思想家,而且他们两位彼此认识。前者是巴西人拉丁裔,代表作是著名的《受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后者是奥地利籍,学术和思想传统上,属于日耳曼谱系。

前者的名言是:“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和手段。教育是使人得解放的武器。”

后者的名言是:“教育自由的使命,是要取消一切的学校建制,打破机构之间为人类社会所筑起的层层高墙,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自由配对,将整个建制化和高度官僚化的‘学校社会’彻底祛魅。”

考虑到伊里奇曾是天主教会的司铎,及曾为十多所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天主教大学的校长,他的著作和思想,确如一枚丢入宗教教育圈的深水炸弹。

据说,伊里奇晚年越来越不悦于他人称其为神父,也拒绝这个自己曾接受过的Holy Order。也许,他对作为高度建制化和教阶化的天主教会,及其所拥有的教育体制之态度,在此可见一斑。(同理,以后也请各位不要再称呼我“传道”,谢谢。)

教育诚然是人的事业。

教育不仅是教师或教育者的事业,也不只是权威人士和掌握权柄之人,才能定规之事业。

教育是自由的。

教育是自足的。

教育是欢快和自省的。

依我之见,本世纪教育潮流之发展最为激动人心之处,也许正是在于教育者和学习者之角色的模糊,和高度的可交互性与可互换性。

毕竟,伟大的St Augustine和孔夫子也早就说过,教学相长,而乐意自由和欣悦地受教于祂和他者之人,有福了。

作者: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Deschooling Society

译者: 吴康宁

出版年: 2017-9-1

页数: 260

定价: 5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8414307

Post Views: 8

PS:
①本站内容由不同”作者“提供,相互之间观点不尽相同;欢迎返回作者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点赞、转发和关注。
②欢迎了解和支持不同作者的事工。

相关内容

  • Deschooling, but not de-educating——记伊里奇《去学校化社会》
    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书评
  • 也是书评(7)| “在盼望中等候,这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
    日期
    2025年10月3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书评
  • 也是书评(2)| 朱永新与《未来学校》
    日期
    2025年9月28日
    作者
    Nicholas
    关于
    书评

邮件订阅

返回顶部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

←上一个标签

最近更新

  • 也是书评(10)| 太好了!是伊里奇,我们有救了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1日
    按维基对伊里奇博士/神父(Rev Dr Ivan Dominic Illich)的介绍,他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阅读更多:也是书评(10)| 太好了!是伊里奇,我们有救了
  • 读《世俗时代》(1)| 关于我读了泰勒放弃了改革宗,是否是被预定的这件事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10日
    在我成为信者以后,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在某个重要的阶段,给我带来过转折性意义的作者和著作,确实有几位,……阅读更多:读《世俗时代》(1)| 关于我读了泰勒放弃了改革宗,是否是被预定的这件事
  • 也是书评(9)| 保守是不可能保守的,自由可以是很自由的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9日
    按:继续更新读书系列。必须承认,在加尔文主义的传统中,巴文克是一位巨人。无论我们持守(或者不持守)何种神哲学立……阅读更多:也是书评(9)| 保守是不可能保守的,自由可以是很自由的
  • 我们开课啦!!!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7日
    亲爱的宝子们,大家久等啦!我们筹备已久的课程,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我们的“Nick&Priscilla……阅读更多:我们开课啦!!!
  • 我已出圈,愿您安好
    作者:Nicholas
    2025年10月6日
    我今年四十岁了。 我曾是一名传道人。我辞去了我的工作。以及我曾经所属的宗派的一切职务。不再扮演曾经一切的角色。……阅读更多:我已出圈,愿您安好

标签云

NLC 书评 信心 养育 圣愚记 学习社区 家教 巴文克 教育哲学 杂记 灵修 社群 纽毕真 读书笔记 课程 转载

内容分类

月份归档

⭐⭐⭐⭐⭐

评分:5 分,总分为 5 分。

最新留言

  1. Mr.chen 发表在 十年之后,我放下了。你呢?2024年9月15日

    那个著名的北美神学院不会是五台山吧

  2. Nicholas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3日

    已发你的邮箱

  3. hudson 发表在 我愿成为那故事中的一员:记纽毕真《多元社会中的福音》2024年9月12日

    请问,如何可以看到你的这篇“纽毕真宣教神…

Stay in the Loop

  • WordPress
  • X
  • YouTube

Copyright © 2024 | WordPress Theme by: SiteNe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