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教圈不能做田野调查和社会科学的研究case。不能说,不能说。另,为最近圈子里的许多朋友们和许多家庭祈祷。
LORD, have mercy on us.
———————————————
从扎实全面的学术视角分析国内非体制内教育的著作本就不多,其中写得好的更是风毛菱角。但是,任杰慧博士的这本《中国式在家上学——R学堂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正是其中之一。
任博士运用娴熟而专业的教育人类学学术原则,和社会科学的田野调查手段,对近几十年国内非公教育发展史上,比较有代表性和硬实力的R学堂进行了深层次和全方位的描绘,其研究态度之严谨,及对教育事业的深度关怀,为我辈示范了一个值得效法的榜样。
我几年前毕业之际,开始在导师(PhD., Christian Education, Trinit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指导下做教育研究的时候,深感国内作者所著研究非公教育的专业著作和文献之少,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究其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非公教育在我国从来不是教育市场上的主流存在,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在全方位地指导和掌控我们教育的今天,非公教育仍然是小众的,且似乎仍是留给那些很有实力、又有想法、还有勇气去实践的家长的选项,这是一条“沉没成本”似乎高得让父母难以承受的赛道。
第二,我国“教圈”对专业的、全频道的教育研究,仍处在(或将长期处于)起步时期的蛮荒阶段。虽然起而行者大而有之,但从事严谨系统之教育理论和学术研究者,仍是时代在召唤之状态。因此,我们似乎难以从教育科学的专业角度,对我国之教圈教育进行全面和深刻的描述,更谈不上系统化的扎实建造了。
这似乎间接地导致了,今天的某种较为有趣,却也让人无可奈何的状况——在此领域内,实践者前赴后继,跃跃欲试,但至今,在圈子里仍未诞生出一份专业的学术期刊或专著,而以上指标乃是一个专业领域开始真正成熟起来的重要(虽然不是唯一)标志。
当然,我们也很可能是继承了前人的某种“先整起来再说!理论什么的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搞……”的精神和路子。对此我深为赞同,且甚愿附和之。
但是当我在导师指导下,深入研读了美国当代圈内教育大家之中,诸如Dr George Knight(新教背景),
还有天主教背景的(一位在波士顿大学做教育学教授的修女)Dr Mary C. Boys的教育专著后,再反思我国目前之教圈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之图景,虽不能说是云泥之别,但亦有恍若隔世之感。
我想,我们的根基贫穷,和缺乏想象力的蛮干,其根源和终向,到底何在呢?
在我慨叹国内理论专著是如此匮乏的同时,经过本人在国内已出版之著作的广泛搜罗之下,有两本教圈之外的著作进入了视野,其一是本文所述之《中国式在家上学》,其二就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13个在家上学的真实故事》。
前者偏理论,后者重实践,主要是对一些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的家庭的实地访谈,包括郑渊洁老师等文化界大咖。内容甚为精彩有趣,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在一个蛮荒的历史时期,诸多先行者的踌躇和勇气,出发和再出发。
读了任博士的书,才知道原来早在2013年的时候,一个颇为传奇的民间教育组织“在家上学联盟”(又称“不上学联盟”或“非学联盟”——这些名号我从未听说过,恕我孤陋寡闻了)就在当年的年度交流大会上,达成了酷炫的“中国在家上学北京共识”。(请原谅我如今对“共识”这一类的大词有些脱敏了。)
内容如下:
“在家上学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儿童在家自学,家长自行教授或延师施教,家长组织微型学校、私塾等施行教育的形式,是一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第5页)
这是我读到的国内圈子明确提出的第一个关于“家教”的明确定义,颇有伊里奇《去学校化社会》也是书评(10)| 太好了!是伊里奇,我们有救了的语感和些许的教育想象力,当在当时的国内教育氛围来说,仍然是较有意义和价值。
通读本书,可以感受到本圈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和焦虑,其实和圈外的万千家庭,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大同小异:
- 诸多此类“非主流”教育社群和组织的出现的契机,或说触发点,都是首先由于创立者,或组织者自己的孩子,出于某些可以是很合理的理由,迫切需要体制外的教育。
- 在社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立者本人(一位或多位)的见识眼界和人格魅力,构成了吸引最初一批骨干教师的重要因素(“我就觉得跟着XX老师做教育是有盼望有干劲有未来的。”)。
- 大家对公立教育的诸多弊端,和不合乎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学生本身成长之内在规律之处,较有共鸣。
- 对某种更为自然,舒缓,且更为适应学生内在成长之规律或特质的教育形态的认同和追求。
- 因着体制外教育而难以有效处理“学籍”等硬指标问题,而带来的焦灼和不确定心态。
- 对孩子们将来“出路”的焦灼和踌躇。在此方面,其实大家并没有类似于高考的统一解决和升学模式。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出国留学成为主流的选项。
那么,现在我们考虑一下我们的群体——我们暂且以“教圈”命名之——的孩子们的选择或出路,是否与我们“世俗”的邻舍们有很大的不同呢?我恐怕在某些多有重合的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有时候,我真地会这样想:我们所“折腾”的这一切事情,这一切情怀和勇气,出走的决绝和坚守,以及对那尚未谋面之未来的探寻和持定,真的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和价值吗?
如果有,是在哪些方面和意义上,有呢?
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仍然在做着这些,在别人看来是极为非主流,又似乎很没有搞头的事情呢?这是不是某种如夜晚烟花般绚烂的无效折腾呢?
其实,我(至少目前)也没有答案。
有时候我会想,被宏大叙事所牵引和掌控的人生,实在是难以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作为独特之个体的价值,人们成为了某种伟大使命之奔腾机器上的螺丝钉和红旗手,而不自知,并且乐此不疲。
因为激情和痛苦,在强烈的(盲目的?)使命感的催化之下,会让人上瘾。
但同时,如果我们的人生,在根基性的意义上,从来没有过某种极为精彩,又深度嵌入到我们日常之挣扎和灵光之中的“宏大叙事”,那么,我们每日之生命的动力和目标,又将何在呢?
中国近代之教育发展,自从清末一举废止千年之科举制,而为新式教育让路之后,就进入了某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如今,我们仍然处于这持续进行之大变局之中。时代洪流之下,个体之焦虑和无力感,是难以一举消除和锚定的。
但是,也许我们靠着祂的帮助,仍能以某种奇妙之确信和确幸,而继续前行。
本书对于无论是教圈内外,于认识和把握目前阶段国内非公教育之过去、现状和未来可能之走向,都较有学术参考意义,和实践之参考价值。
我衷心推荐各位一读。
作者:任杰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发表回复